论文

近代中国煤矿工业的发展与布局(1875~1937)

摘要

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因洋务运动及中外交通之需求而兴起.甲午战前是其草创时期,新式煤矿多采用官办、官督商办的管理形式。此后直到辛亥革命以前,既是西方列强在华大肆攫取采矿权,纷纷投资设立新式煤矿的所谓外资企业发展时期,也是清政府鼓励民营投资办厂,国内收回利权运动兴起,民营煤矿业兴起的时期。北洋时期,中国煤矿业在动荡环境中仍有所发展,煤产量较清末亦有大幅提高。抗战前十年,煤矿业发展全国煤矿生产虽不无波折,但仍属稳步发展,1936年,全国煤产总量达到近四千万吨,其中关内煤矿产量也达到二千万吨。许多煤矿产煤量创下1949年以前的最高产量。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之生产布局既受到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又受到当时特定的经济、市场环境、技术水平与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此外,西方列强在华的经济渗透与军事侵略,中国国内的复杂的政治环境,军事斗争形势及历史文化传统均对之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者

袁为鹏 ,历史地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近代史分会秘书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工矿业史、中国传统商业账簿及会计史、金融史、企业史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近代中国煤矿工业的发展与布局(1875~1937)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3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