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视频社交平台青少年越轨:媒介特性、交往场景及策略性使用

摘要

与传统青少年越轨的匿名化、隐蔽性和小范围传播不同,视频社交平台上的青少年越轨行为是其将在现实生活中违反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以视觉公开的姿态持续回应观看者,并在短时间引起跟风式表达的一种不良行为。基于梅罗维茨媒介理论和网络行为心理学,分析视频媒介特性及平台构建的交往场景,发现点赞打赏、置顶排行榜、吸引关注以及利润分成等激励机制诱发青少年对视频社交平台进行目的性、策略性的使用,最终产生责任感降低、羞耻心淡化以及个人隐私交易等后果,这放大了越轨行为从线上到线下的危害性。

作者

王婷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吴铎:《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68页。
  • [2]〔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第11~12页。
  • [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2007,第228页。
  • [4]高培文:《虚拟社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第290~293页。
  • [5]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第73~77页。
  • [6]胡新华、陈晓强:《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越轨及社会控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 [7]何明升:《青少年网络越轨:虚拟和谐视角》,《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3期,第64~69页。
  • [8]〔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74页。
  • [9]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http://www.cnnic.cn/,2017-8。
  • [10]喻国明:《从技术逻辑到社交平台:视频直播新形态的价值探讨》,《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第51~54页。
  • [11]颜景毅:《“参与”的传播:社交媒体功能的杜威式解读》,《现代传播》2017年第12期,第44~47页。
  • [12]谢辛:《被引爆的网红:互联网直播平台粉丝文化构建与KOL传播营销策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23~30页。
  • [13]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97~103页。
  • [14]〔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7。
  • [15]Sook-Jung Lee:Parental restriction mediation of children’s internet use:affection for what and for when,New Media & Society,2013,15(4):466-481.
  • [16]蔡磊平:《凸显与遮蔽:个性化推荐算法下的信息茧房现象》,《东南传播》2017年第7期,第12~13页。
  • [17]廖望、刘于思、金兼斌:《社会媒体时代用户内容生产的激励机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2期,第66~81页。
  • [18]〔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93页。
  • [19]〔英〕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商务印书馆,2014,第167~183页。
  • [20]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236页。
  • [1]吴铎:《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68页。
  • [2]〔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第11~12页。
  • [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2007,第228页。
  • [4]高培文:《虚拟社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第290~293页。
  • [5]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第73~77页。
  • [6]胡新华、陈晓强:《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越轨及社会控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 [7]何明升:《青少年网络越轨:虚拟和谐视角》,《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3期,第64~69页。
  • [8]〔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74页。
  • [9]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http://www.cnnic.cn/,2017-8。
  • [10]喻国明:《从技术逻辑到社交平台:视频直播新形态的价值探讨》,《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第51~54页。
  • [11]颜景毅:《“参与”的传播:社交媒体功能的杜威式解读》,《现代传播》2017年第12期,第44~47页。
  • [12]谢辛:《被引爆的网红:互联网直播平台粉丝文化构建与KOL传播营销策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23~30页。
  • [13]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97~103页。
  • [14]〔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7。
  • [15]Sook-Jung Lee:Parental restriction mediation of children’s internet use:affection for what and for when,New Media & Society,2013,15(4):466-481.
  • [16]蔡磊平:《凸显与遮蔽:个性化推荐算法下的信息茧房现象》,《东南传播》2017年第7期,第12~13页。
  • [17]廖望、刘于思、金兼斌:《社会媒体时代用户内容生产的激励机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2期,第66~81页。
  • [18]〔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93页。
  • [19]〔英〕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商务印书馆,2014,第167~183页。
  • [20]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236页。

视频社交平台青少年越轨:媒介特性、交往场景及策略性使用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8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视频社交平台的媒介特性方便青少年呈现越轨
    1. (一)图像+声音:视频社交接触编码的易习易得性
    2. (二)多元、开放、实践:视频社交信息流动特性
  • 二 视频社交平台的双重场景激励青少年展示越轨
    1. (一)融合场景的三个表现:用户、空间及传受
    2. (二)隔离场景的三个表现:身份、使用及信息
    3. (三)平台设计用户激励机制,提升用户的黏性和互动行为
  • 三 策略性使用框架与媒介互动促使青少年完成越轨
    1. (一)青少年视频社交策略性使用框架
    2. (二)后果:责任感降低、羞耻心淡化、个人隐私交易
  • 结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