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国际秩序下的中国东北与“门户开放”政策的演进

摘要

美国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交往始自19世纪中叶,远远晚于其与中国内地的其他区域。根据1858年《天津条约》,牛庄被辟为通商口岸(实开口岸改为营口),西方商品源源不断地运来,营口遂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物资集散中心。美国商品输入其中数量极少,当时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棉织品的涌入。鉴于商业利益日渐增大,美国于19世纪末发布对华“门户开放”照会,奠定了其对中国东北政策的基础。此后在中国东北地区,美国分别与俄、日展开争夺,矛盾日趋激化。

关键词

作者

段永富 ,1977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美关系史、抗日战争史、学科教学(历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世界历史》、《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项目、省教育厅项目、校级项目多项,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国际秩序下的中国东北与“门户开放”政策的演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9.2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国际秩序下的中国东北
    1. 一 地理区域变迁及封禁状态的松动
    2. 二 营口开港与各国贸易迫来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东北政策的确立
    1. 一 美国与中国东北贸易的肇始
    2. 二 美西战争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1. 1.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推动了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
      2. 2.早期扩张主义思潮孕育了“门户开放”思想
    3. 三 两次“门户开放”照会及美国对中国东北政策的确立
  • 第三节 20世纪初美国对中国东北的争夺
    1. 一 日俄战争前及日俄战争期间美国对中国东北策略
    2. 二 日俄战争后至一战期间的美日较量
      1. (一)哈里曼计划与新法铁路计划的破产
      2. (二)日俄从冲突走向结盟与《鲁特—高平协定》的签订
      3. (三)诺克斯计划的破产与第二次日俄协定的签订
      4. (四)从四国银行团到六国银行团
      5. (五)从“二十一条”交涉到《蓝辛—石井协定》
    3. 三 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国对中国东北的争夺
      1. (一)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东北问题的讨论
      2. (二)奉系政权的“疏日亲美”与东北易帜
      3. (三)美国调处中东路事件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