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摘要

本研究对“大杂居、小聚居”的中原散杂居地区的跨文化通婚家庭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深描,讨论了婚内文化融合心理边界的特性。通过研究发现,通婚家庭成员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处理婚姻关系与文化关系二者孰先孰后、夫妻双方文化群体身份孰强孰弱的问题,从而发展出四种文化身份协商的认同模型:“AB双强”的“双文化平等融合型”、“A强B弱”的“A文化优势型”、“B强A弱”的“B文化优势型”和“AB双弱”的“文化淡化型”。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这些价值偏好与身份协商策略呈现一种动态性特征,通过跨文化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之间不断地协调与适应,最终使其形成不同水平的“混融式”自我。情境中心的“工具箱策略”使通婚家庭成员,随情境转变自由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展现对多元文化的强大适应力。

作者

牧石玲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宜音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通信作者,E-mail:cassyiyinyang@126.com
郭亚星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Mu Shiling
Yang Yiyin
Guo Yaxing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长平,1997,《北京牛街异族通婚研究——以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所作的数量分析》,载王庆仁等主编《吴文藻纪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崔忠洲、吴宗友,2014,《族际通婚在测量民族关系中的信度与效度——以安徽省亳州市回族为例》,《中南民族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3~38页。
  • 何群,2010,《异族通婚与文化接触的非零和取向——鄂伦春族个案》,《西北民族研究》 第3期,第73~81页。
  • 李丽琴,2010,《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以贵德县加莫台村为个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 65~69页。
  • 李晓霞,2004,《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第20~27页。
  • 李晓霞,2005,《个人情感与族群文化的妥协——三位女性族际婚姻个案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118~124页。
  • 连菊霞,2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回汉通婚的发展变迁及研究述评》,《学术交流》第4期,第145~151页。
  • 罗红,2009,《不结伴与族群团结——茈碧回族的宗教信仰、社会性别关系和族群认同》,《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第14~16页。
  • 马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
  • 马宗保,2002,《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宁夏人民出版社。
  • 汤夺先,2007,《论城市民族通婚与城市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36~40页。
  • 吴莹,2015,《文化会聚主义与多元文化认同》,载《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7~153页。
  • 徐杰舜、徐桂兰,2012,《情感与族群边界——以新疆三对维汉夫妇的族际通婚为例》,《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132~139页。
  • 许烺光,2002,《宗族、种姓与社团》(许烺光著作集5),黄光国译,南天书局。
  • 杨宜音,2013,《新生代农民工过渡性身份认同及其特征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76~85页。
  • 杨宜音,2015,《多元混融的新型自我:全球化时代的自我构念》,载《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7~116页。
  • 杨宜音、张曙光,2012,《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第6期,第158~181页。
  • 杨志娟,2002,《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回族研究》第1期,第39~47页。
  • 张禹青、鲁刚,2013,《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案例分析——基于云南三个民族乡镇的田野调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9期,第127~140页。
  • 赵静、杨宜音,2017,《城管的身份认同威胁及其身份协商策略》,《学术研究》第4期,第63~68页。
  • 庄世恒,2006,《论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4期,第95~98页。
  • Audi,R.(2009).Nationalism,patriotism,and cosmopolitanism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13,365-381.
  • Berry,J.W.(1997).Immigration,acculturation,and adaptation.,46,5-34.
  • Deaux,K.(1993).Re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19,4-12.
  • Hong,Y.-y.,Morris,M.,Chiu,C.-y.,& Benet-Martínez,V.(2000). Multicultural minds:A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and cognition.,55,709-720.
  • Hong,Y.-y.,& Khei,M.(2014).Dynamic multiculturalism:The interplay of socio-cognitive,neural,and genetic mechanisms.In V.Benet-Martínez,& Y.-y.Hong(E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ogg,M.A.,& Turner,J.C.(1987).Intergroup behaviour,self-stereotyping and the salience of social categories.,26,325-340.
  • Moscovici,S.(2000)..Cambridge:Polity.
  • Roccas,S.,& Brewer,M.B.(2002).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6,88-106.
  • Swidler,A.(1986).Culture in Action:Symbols and Strategies.,51,273-286.
  • Tajfel,H.,& Turner,J.C.(1986).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S.Worchel,& W.G.Austin(Eds.),.Chicago:Nelson-Hall.
  • Turner,J.C.,Hogg,M.A.,Oakes,P.J.,Reicher,S.D.,& M.S.Wethere.(1987)..Oxford:Basil Blackwell Press.
  • Tweed,R.C.,& Lehman,D.R.(2002).Learning considered within a cultural context:Confucian and Socratic approaches.,57,89-99.
  • Swann,W.B.Jr.,Johnson,R.E.,& Bosson,J.K.(2009).Identity Negotiation at Work.29,81-109.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9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发现
    1. (一)通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认同类型
      1. 1.“AB双强”的“双文化平等融合型”
      2. 2.“A强B弱”的“A文化优势型”
      3. 3.“B强A弱”的“B文化优势型”
      4. 4.“AB双弱”的“文化淡化型”
    2. (二)通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身份协商策略
      1. 1.平等融合
      2. 2.抗争守界
      3. 3.同化妥协
      4. 4.淡化超越
      5. 5.选择权宜
  • 四 总结与讨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