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思变与应变: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导言

摘要

从甲午战争结束到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五年间(1895~1899),清政府为挽救危局,再次走上改革道路并持续实践,这本应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认知偏好和资料的限制,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公车上书”“康梁变法”“戊戌政变”“己亥建储”等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件,以及列强在“瓜分”狂潮中的侵略行径,清政府自身的改革行动往往不在研究视野之中。无疑,这对全面认识戊戌前后中国的政治形势,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的大变局,十分不利。 以甲午战争为转捩点,19世纪末的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大转折时期。随着对日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继日本之后,列强也接踵而至,竞相争夺对华借款、租借地、沿海良港、矿山、铁路、在华设厂、内河航运诸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遭到极大侵害,民族自信受到空前打击。正是在这种异常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内部各个阶层、不同派系,都试图探求自强救亡的新路。其中,崛起于下层官绅阶层,强力引领社会舆论,进而深刻影响中央改革决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度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他们的道路选择和政治评判,也成为后世认识这段历史的标杆和准绳,长期左右着学界的判断与书写。

关键词

作者

张海荣 1981年生,河北南宫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政治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思变与应变: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导言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7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先行研究述评
    1. (一)近代通史类著作
    2. (二)戊戌变法史研究
      1. 1.甲午战后至戊戌春清政府的改革动向
      2. 2.百日维新
    3. (三)专门史研究
      1. 1.军事层面
      2. 2.经济层面
      3. 3.教育层面
  • 三 本书的侧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