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法藏对《大乘起信论》的解读:要点及其反响

摘要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陈述元晓(617—686)与法藏二师重要理论的创新。简而言之,元晓与法藏让阿赖耶识同时扮演了“海水”及“湿性”的双重角色,即让阿赖耶识兼备无为法(即真如)及有为法(因能生一切法)的特征。元晓和法藏的阐释与《大乘起信论》初期注释著作的批注——诸如昙延(516—588)《起信论义疏》、拟题《羽333V》的敦煌写本,以及慧远(523—592)《大乘起信论义疏》大相径庭,因此具有分水岭般的解读意义。第二部分解释法藏如何通过处理“无明”这一概念的本体论意涵来消解《大乘起信论》所面对的二元本体论的问题。基于“一心”概念,《大乘起信论》主张某种实体一元论(substance monism)。主要以解脱为终极目标,试图通过若干策略来指导修行者成就这一目标。其重要策略之一是通过一元本体论来证实无明虚幻的性质。然而,因为采用的比喻将无明表征为外在于真如,所以这一比喻难免于引二元论入一元论之诮。因为没有正面处理无明的来源问题,《大乘起信论》未交代所牵连的苦难及罪恶的来源问题,进而削弱了自己的解脱目标。第三部分介绍法藏如何对《大乘起信论》进行判教,以及此判教与“理事无碍”“体相镕融门”“性起”等概念的关联。以第三部分为背景,第四部分说明北宋天台宗四明知礼(960—1028)针对法藏所主张无为法(真如、一心、如来藏)随缘而不变“以诸缘生皆无自性”“离真如无自体”等观点进行的批判。知礼认为这种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观点与天台“山外”诸师的错误立场大有渊源。据“山家”知礼,华严宗的过错在于认为“一理”(即真如)随缘时就有万物(事)差别,但一不随缘差别就不存在了;真如超越差别之事象为纯一之理。差别的事象乃无明所作,非真如之理中所固有;以及断掉了无明也就灭了万物(事),因而理可以单独存在。

作者

〔澳大利亚〕梅约翰(John Makeham) 梅约翰(John Makeham),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授。
John Makeham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法藏对《大乘起信论》的解读:要点及其反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3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