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庙产兴学与近代北京慈善教育事业

摘要

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失业失学问题严重,为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积极投入社会救助活动中,尤其是失怙失学的儿童受到各界的关注。佛教界在政府的推动和自身变革的双重作用下,也加入慈善救济中。本文分析了民国时期北京佛教寺庙兴办以救济贫儿为目的的相关学校的原因,学校的运行管理情况、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等。

作者

任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庙产兴学与近代北京慈善教育事业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2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民国北京教育状况及“庙产兴学”缘起
    1. (一)民国北京受教育现状
    2. (二)“庙产兴学”和国民政府历次寺庙调查及政策的影响
    3. (三)佛教界“慈悲救世”的理念
  • 二 近代北京寺庙兴办的学校
  • 三 北京佛教界兴办的慈善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影响
    1. (一)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具有近代特征
    2. (二)佛教慈善教育举办主体的变化呈现了由分散到联合的特征
    3. (三)佛教慈善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4. (四)佛教界兴办慈善教育事业的作用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