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古韵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摘要

清儒上古韵部研究,顾炎武(1613—1682)《音学五书·古音表》据阴阳立部而以入配阴,倡古韵阴阳相配格局。段玉裁(1735—1815)《六书音韵表》、王念孙(1774—1832)《古韵谱》、孔广森(1752—1786)《诗声类》等沿同此法,尤以孔广森阴阳九九相对至为整齐。 戴震(1725—1777)、承江永(1618—1682)《古韵标准》所言“数韵共一入”,其古韵系统“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以正转之同入相配定其分合,而不徒恃古人用韵为证”,创古韵阴阳入三分格局。此格局既是审音派之产物,又囊括了考古派的成果。其后,牟应震(1745—1827)《毛诗古韵》、李元(约1748—1816)《音切谱》、刘逢禄(1776—1829)《诗声衍》与庞大堃(1787—1858)《古音辑略》、邹汉勋(1805—1854)《五均论》等皆从之。

关键词

作者

李葆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言学史、语言文化哲学、语言信息工程学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 [2]陈新雄:《古音学发微》,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2。
  • [3]陈新雄:《曾运乾之古音学》,《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 [4]陈振寰:《上古东冬江三分和有关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88。
  • [5]〔日〕大矢透:《周代古音考韵徵》,株式会社国定教科书共同贩卖所,1914。
  • [6]丁邦新:《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四分,1979;又载《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8。
  • [7]丁邦新:《上古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补证》,载《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8。
  • [8]董同龢:《汉语音韵学》,台湾学生书局,1970。
  • [9]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本,1948。
  • [10]〔瑞典〕高本汉:《高本汉的谐声说》,赵元任译,清华研究院《国学论丛》一卷二号,1923。
  • [11]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托塔天王晁盖:章太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 [12]黄侃:《古韵谱稿》,载《黄季刚先生遗书》(第七册),台湾石门图书公司,1980。
  • [13]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 [14]黄侃:《音学八种》,载《黄侃声韵学未刊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 [15]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邹汉勋论古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 [16]黄式三:《儆居集》,清光绪十四年续刻本。
  • [17]黄以周:《六书通故》,清光绪癸巳黄氏试馆刊本。
  • [18]黄永镇:《古韵学源流》,商务印书馆,1934。
  • [19]江永:《四声切韵表》,严氏音韵学丛书本。
  • [20]江永:《音学辨微》,严氏音韵学丛书本。
  • [21]李葆嘉:《〈汉语语音史·先秦音系〉补苴》,《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
  • [22]李葆嘉:《当代中国音韵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 [23]李葆嘉:《关于章黄古声纽说的若干问题》,《活页文史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 [24]李葆嘉:《论古音十九纽的重新发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 [25]李葆嘉:《论清代上古声纽研究》,《语言研究》1992年第2期。
  • [26]李葆嘉:《清代古声纽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27]李葆嘉:《清代古音学研究的枢纽》,《徐州教育学院学刊》1996年第1期。
  • [28]李葆嘉:《清代上古声纽研究史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 [29]李葆嘉:《清代学者上古声纽研究概论》,徐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6。
  • [30]李葆嘉:《新化邹氏古声二十纽说研究》,《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
  • [31]李葆嘉:《展望世纪交会的汉语音韵学研究》,《云梦学刊》1992年第1期。
  • [32]〔美〕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台湾《清华学报》1971年第2期;商务印书馆,1980。
  • [33]〔美〕李方桂等:《邵语记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专刊第一种:日月潭邵族调查报告》,1958。
  • [34]李开:《黄侃的古音学:古本声十九纽和古本韵二十八部》,《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 [35]李壬癸:《邵语音韵》,《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七本第二分,1976。
  • [36]李雪涛:《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背后》,《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3日。
  • [37]李元:《音切谱》,清嘉庆元年本衙藏版。
  • [38]林语堂《古音中已遗失的声母》,载《语言学论丛》,开明书店,1933。
  • [39]刘逢禄:《诗声衍》,清光绪二十二年思贤讲舍刊本。
  • [40]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章太炎与黄侃》,华文出版社,2010。
  • [41]龙启瑞:《古韵通说》,清同治六年刻本。
  • [42]鲁国尧:《泰州方音史及通泰方言史研究》,日本《アジア·アフリカ语の计数研究》30号,1988。
  • [43]陆志韦:《古音说略》,《燕京学报》专号之二十,1947。
  • [44]罗常培:《周秦古音研究述略》(西南联合大学《上古音讲义》),载《罗常培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
  • [45]牟应震:《毛诗古韵》,清嘉庆刻道光二十九年补刻本。
  • [46]潘悟云:《上古收-p、-m诸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 [47]潘悟云:《上古谈、叶二部的再分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88。
  • [48]潘悟云:《上古阴声韵部不带塞韵尾的内部证据》,载《中西学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49]庞大堃:《古音辑略》,民国二十四年影印本。
  • [50]蒲立本“The final consonants of Old Chinese”(《上古汉语的韵尾辅音》),Monumenta Serica,1977~1978(33):180-206。
  • [51]〔加拿大〕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徐文堪译,中华书局,1962。
  • [52]钱玄同:《古韵廿八部音读之假定》,《师大月刊》卅二周年纪念专号,1934。
  • [53]施向东:《黄侃闭口韵六部与俞敏闭口韵六部之异同》,载《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 [54]时庸劢:《声谱》《声说》,清光绪十八年河南星使行台刻听古庐声学十书刻本。
  • [55]王力:《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1957。
  • [56]王力:《汉语音韵》(古韵29部),中华书局,1963。
  • [57]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56。
  • [58]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59]王力:《黄侃古音学述评》,《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香港大公报,1978。
  • [60]王力:《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清华学报》1937年第3期。
  • [61]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62]王力:《音韵学初步》(《诗经》时代29部、《楚辞》时代30部),商务印书馆,1980。
  • [63]王显:《清代学者在古韵分部研究上的贡献》,载《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北京出版社,1984。
  • [64]〔德〕西门华德(Walter Simon)“Zur Rekonstruktion der Altchinesischen Endconsonanten”(《中国古韵尾辅音之拟测》),Mitteilungen des Seminars für Orientalische Sprachen 1927~1928(30:147-167),(31):157-204。
  • [65]夏燮:《述均》,清乙卯中秋鄱阳官廨刻本,北平富晋书社民国十九年影印。
  • [66]邢公畹:《上古汉语塞音韵尾*-g、*-gw、*-kw 和*-d》,《南开语言学刊》创刊号,2002。
  • [67]徐复:《黄侃声韵学未刊稿·前言》,载《黄侃声韵学未刊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 [68]严学宭:《上古汉语韵母结构体系初探》,《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 [69]姚文田:《古音谐》,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 [70]姚文田:《说文声系》,清嘉庆九年粤东使署刻、光绪七年补修重印本。
  • [71]余迺永:《上古音系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 [72]俞敏:《汉藏同源字谱稿》,《民族语文》1989年第1、2期。
  • [73]俞敏:《汉藏韵轨》,《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附录》,《燕京学报》1949年第37期。
  • [74]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载《中国语文学论文选》,日本东京光生馆,1984;又载《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
  • [75]曾运乾:《古本音齐韵当分二部说》,国立湖南大学《文哲丛刊》第一卷,1940。
  • [76]曾运乾:《声学五书叙》,《东北大学周刊》1926年第9期。
  • [77]曾运乾:《音韵学讲义》,中华书局,1996。
  • [78]曾运乾:《喻母古读考》,《东北大学季刊》1928年第12期。
  • [79]张惠言:《说文谐声谱》,民国二十三年叶景葵影印本。
  • [80]〔美〕张琨:《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张贤豹译,载《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90。
  • [81]张清常:《-m韵古今变迁一瞥》,载《语言研究论丛》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 [82]张清常:《中国上古-b声尾的遗迹》,《清华学报》1948年第1期。
  • [83]章太炎:《二十三部音准》,载《国故论衡》,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1915。
  • [84]周祖谟:《魏晋音与齐梁音》,载《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85]邹汉勋:《五均论》,载《邹叔子遗书》,清光绪九年左宗棠署检家刻本。

古韵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9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清儒古韵分部之整合系统
  • 二 上古韵部分合之主要分歧
    1. 1.冬、东之分合
    2. 2.冬、侵之分合
    3. 3.真、文之分合
    4. 4.祭、月之分合
    5. 5.质、术之分合
    6. 6.幽、侯之分合
    7. 7.幽、宵之分合
    8. 8.缉、盍之分合
    9. 9.脂、微之分合
    10. 10.谈、添、盍、帖之是否四分
    11. 11.闭口六部是否有相配的阴声韵
    12. 12.东、冬、江是否三分
  • 三 黄侃古音学说之直接由来
    1. 1.《钱夏韵摄表》约成于1915—1916年
    2. 2.黄侃古音学形成于1913—1914年
    3. 3.钱夏的文字音韵学是“拜门”得到的
    4. 4.《音略》写于1919年,发表于1920年
    5. 5.黄侃二十八部比高本汉上古音研究早9年
    6. 6.古本韵二十八部本于邹汉勋《五均论》
  • 四 重申脂微分部之学术沿革
  • 五 谈添盍帖是否应分为四部
  • 六 闭口六部是否有相配阴声
  • 七 宵药之阳声与东冬江三分
  • 八 阴声韵是否应有塞音韵尾
  • 九 古韵三十六部系统之假定
  • 十 古音研究常见的三个悖论
    1. (一)考古归纳与审音演绎
    2. (二)以今证古与以今律古
      1. 1.传世文献不同
      2. 2.基本方法不同
      3. 3.研究目的不同
    3. (三)循环论证与相互验证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