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民生保障支出与社会秩序、社会活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政策目标,二者相互促进,而保障民生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条重要政策思路。基于2008~2016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人均民生保障财政支出,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就业、社区事务类支出的上升对犯罪发生起到抑制作用,社区事务类支出的增加可显著提升社会自组织程度与社会捐赠水平。此外,公共安全类支出的增加显著提升社会自组织的程度,而一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增加对社会自组织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的重要启示是,应坚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与就业的稳定器作用以及社区事务的撬动载体作用,更加注重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间、社会管理部门与民生服务部门的协同,更加注重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的平衡。

作者

王伟进 ,法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Wang Weijin
Li Lan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硕(2012):《转型中的犯罪治理政策:堵还是疏?》,《经济学》(季刊),第2期。
  • 陈刚(2010):《社会福利支出的犯罪治理效应研究》,《管理世界》,第10期。
  • 程建新等(2016):《人口流动、居住模式与地区间犯罪率差异》,《社会学研究》,第3期。
  • 邓国胜(2010):《法团主义与当地中国社会》,《社会学研究》,第2期。
  • 〔美〕弗朗西斯·福山(2015):《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唐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孔繁斌(2012):《中国社会管理模式重构的批判性诠释——以服务行政理论为视角》,《行政论坛》,第1期。
  • 胡联合等(2005):《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6期。
  • 胡联合等(2007):《关于我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探索》,第6期。
  • 贾济东等(2016):《信息化对中国犯罪率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第7期。
  •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2006):《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2002):《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晔(2015):《民生保障支出对犯罪率恶化影响研究——基于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地方财政研究》,第6期。
  • 李友梅(2019):《秩序与活力:中国社会变迁的动态平衡》,《探索与争鸣》,第7期。
  • 连玉君等(2014):《Hausman检验统计量有效性的Monte Carlo模拟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第5期。
  • 蓝志勇、李东泉(2011):《社区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国行政管理》,第7期。
  • 马克思、恩格斯(19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毛颖(2011):《民生保障支出有助于减低刑事犯罪率吗?——来自中国(1995~2008)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南开经济研究》,第4期。
  • 南锐、翟羽佳(2013):《中国地区慈善捐赠水平差异实证研究——度量、趋势与政策建议》,《经济经纬》,第5期。
  • 汝信等(2005):《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石庆玲、郭峰(2017):《高房价与中国犯罪率的上升——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
  • 田发、周琛影(2016):《社会治理水平:指数测算、收敛性及影响因素》,《财政研究》,第8期。
  • 王丽萍、郭凤林(2016):《中国社会治理的两幅面孔——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 王春光(2009):《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践》,《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 习近平(2017a):《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 习近平(2017b):《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岳经纶、邓智平(2017):《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谢岳、党东升(2015):《草根动员:国家治理模式的新探索》,《社会学研究》,第3期。
  • 张晓君、彭正波(2017):《制度环境、公共服务供需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第8期。
  • 赵怡(2007):《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管理世界》,第12期。
  • 朱庆芳(2005):《社会经济和谐度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汝信等《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Aaltonen,M.et al.(2013),“Examining the Generality of the Unemployment-Crime Association”,51(3).
  • Becker,G.(1968),“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 76(2),pp.169-217.Brook,T.(1997),“Auto-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in Brook,T.& Frolic,M.eds.,,New York:M.E.Sharpe.
  • Cullen,F.T.(1994),“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11,pp.527-559.
  • Felson,M.& Cohen,L.E.(1980),“Human Ecology and Crime: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G1aeser,E.L.& Sacerdote,B.(1999),“Why is There More Crime in Cities?”,107(6),pp.225-258.
  • Johnson,R.S.et al.(2007),“Striking at the Roots of Crime:the Impact of Social Welfare Spending on Crime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NBER Working Paper.Messner,S.F.& Sampson,R.J.(1991),“The Sex Ratio,Family Disruption,and Rates of Violent Crime:The Paradox of Demographic Structure”, es 69(3).Manion,M.(1985),“The Carder Management System,Post-Mao:The Appointment,Promotion,Transfer and Removal of Party and State Leaders”,102(2).Ma,Qiusha (2002),“The Goverance of NGOs in China since 1978:How Much Autonomy?”,31(3).
  • Rosenfeld,R.(1986),“Urban Crime Rates:Effects of Inequality,Welfare Dependency,Region and Race”,in Byrne,J.M.& Sampson,R.J.eds.,the ,New York:Springer-Ver1ag,pp.106-130.Weisbrod,B.(1974),“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in Phelps E.,,New York:Russel Sage,p.3.White,G.(1993),“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29).
  • Zhang,J.(1997),“The Effect of Welfare Programs on Criminal Behavior: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99”,35,pp.120-137.

民生保障支出与社会秩序、社会活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6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