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合法性视角下社会组织公众认知研究

摘要

公众认知是社会组织合法性的基础要素,对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理论界对此关注甚少。本文从属性和功能两个维度构建社会组织公众认知量表,以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96份调查问卷为样本,对社会组织公众认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社会组织认知水平普遍较高;与属性认知相比,功能认知水平更高且稳定性更强;就内部结构而言,非分配属性和政策倡导功能分别位于属性认知和功能认知的末端。人口学特征、教育背景、所在地区、单位类型等个体特征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维度的社会组织公众认知产生影响。此外,参与经历、业务联系、培训学习通过功能认知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公众认知,增强社会组织合法性,现阶段应将社会组织属性知识的传播作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公民专业教育,以增进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全面了解。

作者

高淼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颜克高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Gao Miao
Yan Kegao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成文、黄开腾 (2018):《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发展: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借鉴意义》,《探索》,第1期。
  • 陈定铭、翁仪君 (2017):《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之合法性分析:以中国大陆残友集团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期。
  • 高丙中(2000):《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管兵、岳经纶 (2014):《双重合法性和社会组织发展——以北京市19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 黄晓春 (2017):《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第1期。
  • 黄晓勇、蔡礼强 (2018):《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姜明安 (2004):《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前沿》,第2期。
  • 〔美〕莱斯特·M.萨拉蒙 (2007):《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赖先进、王登礼 (2017):《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7年~2014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评论》,第12期。
  • 李国武、李璐 (2011):《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社会》,第6期。
  • 李晋等 (2013):《组织制度的合法性起源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第10期。
  • 刘玉焕等 (2014):《混合社会组织合法性的获取:基于壹基金的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第6期。
  • 马庆钰 (2018):《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读》,《行政管理改革》,第3期。
  • 马庆钰、贾西津 (2015):《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趋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 马西恒 (2003):《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对上海市民间组织党建实践的思考》,《政治学研究》,第1期。
  • 彭聃龄 (200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史忠植 (2008):《认知科学》,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王名 (2013):《社会组织论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名、李朔严 (2018):《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观点与美好生活价值观》,《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
  • 王绍光、何建宇 (2004):《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浙江学刊》,第6期。
  • 〔美〕W.理查德·斯科特 (2010):《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许鹿等(2016):《组织合法性: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选择性支持的机制性解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 颜克高 (2018):《非营利组织的理事会治理》,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 杨敏 (2007):《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 尹珏林、任兵 (2009):《组织场域的衰落、重现与制度创业:基于中国直销行业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S1期。
  • 俞可平 (2006):《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张超、朱俊瑞 (2018):《社会组织合法性的双重面相及其生成逻辑——基于杭州6家“引领型”社会服务组织的分析》,《浙江学刊》,第1期。
  • 张书维、李纾 (2018):《行为公共管理学探新:内容、方法与趋势》,《公共行政评论》,第1期。
  • 周三多 (2005):《管理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朱健刚 (2004):《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第6期。
  • 朱健刚 (2007):《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开放时代》,第5期。
  • Dacin,M.T.et al.(2007),“The Legitimacy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28(2),pp.169-187.
  • Deephouse,D.L .(1996),“Does Isomorphism Legitimate?”,39(4),pp.1024-1039.
  • Elsbach,K.D .(1994),“Managing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in the California Cattle Industry: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Verbal Accounts”,39(1),pp.57-88.
  • Gavetti,G.& Rivkin,J.W.( 2007),“On the Origin of Strategy:Action and Cognition over Time”,18(3),pp.420-439.
  • Hansmann,H.(1987),“Economic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n Walter W.Powell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Meyer,J.W.& Rowan,B .(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83(2),pp.340-363.
  • Scott,M.R.R .(1998),“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Hospital Survival in Chang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43(4),pp.877-904.
  • Scott,W.R.et al.(200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uchman,M.C.(1995),“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20(3),pp.571-610.
  • Suddaby,R.(2010),“Challenges for Institutional Theory”,19(1),pp.14-20.
  • Tornikoski,E.T.& Newbert,S.L.(2007),“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Emergence:A Legitimacy Perspective”,22(2),pp.311-335.
  • Zimmerman,M.A.& Zeitz,G.J.(2002),“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27(3),pp.414-431.

合法性视角下社会组织公众认知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6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