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社会网分析的理论架构

摘要

1967年,布劳和邓肯(Blau and Duncan)写了一本书:《美国的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书的开头他们就说这个研究摒弃了过去的理论,而直接建构可检证的因果模型,这在结构功能理论还十分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无疑是一大革命。这本书出版以后,美国社会学界进入了实证的年代,邓肯及其所发展的路径模型(path model)开启了一个重大的传统,到80年代末,到处可见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直到1985年,哈佛大学教授利伯森(Stanley Lieberson)写了一本书(Making It Count,1985),质疑这些年的研究方法,认为舍弃理论而直接建立因果模型的做法很难得出因果推论。接着,很多社会学家、社会统计学家开始思考有关的问题,并提出很多解决方案。

关键词

作者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创会主席,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战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在学术领域着重于社会网理论研究、大数据中的社会网分析、自组织过程研究,并将中国社会的“关系”与“圈子”等特质置于中国本土化管理研究之中。组织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在汶川地震受灾乡村以及北京大栅栏地区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试验,并举办相关培训。著有《中国人的信任游戏》《复杂:信息时代的连结、机会与布局》《中国治理:中国人复杂思维的9大原则》《灾后重建纪事:社群社会资本对重建效果的分析》《云村重建纪事:一次社区自组织实验的田野记录》《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等。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社会网分析的理论架构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2.5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从大型理论到因果模型
  • 二 社会网理论的大型理论——以经济行为分析为例
    1. 1.在个人理性选择与社会约制之间架一座桥
    2. 2.在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之间架一座桥
  • 三 社会网理论的中层理论——以劳动力市场研究为例
  • 四 社会网理论的因果模型——以离职意愿研究为例
    1. (一)研究动机
    2. (二)文献探讨
      1. 1.离职的影响因素
      2. 2.社会网络理论对离职的解释
    3. (三)研究设计
      1. 1.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2. 2.问卷变量定义与衡量
      3. 3.量表信度、效度之验证
      4. 4.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
    4. (四)分析结果
      1. 1.相关分析
      2. 2.研究假设探讨
      3. 3.间接效果与直接效果的讨论
      4. 4.其他控制变量探讨
    5. (五)结论与建议
      1. 1.结论
      2. 2.研究限制
      3. 3.未来研究建议
    6. (六)政策与管理意涵
  • 五 小结
  • 附表1 各构念之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与问卷题项内容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