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论语》之仁(上)

摘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得很早,全书首篇的第二、三章就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谈到了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第3章《集注》曰:“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好言善色若是装出来的,即为不仁。故仁必出自真心。《学而》第2章朱注:“为仁,犹曰行仁。……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由于此处为《论语》中仁字之首出,故朱熹对其下了一个经典的判断:“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这个判断集中表达了朱熹对仁的理解。朱熹的这个断语,我们在后面再详细讨论。本章主要是谈仁与孝悌的关系,并肯定孝悌生仁道,故孝悌为仁之本。因为朱熹把仁理解为形而上的本体,把孝悌理解为形而下的具体德行,所以他采纳了程颐的说法,把“为”字作动词解,不作系词解,“为仁”即“行仁”。从德行上看,孝悌乃为仁之本;从德性上看,仁乃孝悌之本。这样的解释从学理上更深刻了,但毕竟比原文多拐了一个弯,显得有点生硬。从原文看,是说出自真心的仁,由出自真心的孝悌生出来。这是直指仁字本义的说法。

关键词

作者

赵峰 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为韩国首尔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儒学、韩国古代儒学、当代新儒学、宗教神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朱熹的终极关怀》,论文《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朱熹之理辨析》《儒者经世致用的两难选择——朱陈义利王霸之辩解读》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论语》之仁(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3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