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香港本土意识演进与重构的多重叙述: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

本土意识是理解当前香港系列社会运动和港人身份认同的关键词。从时间与内容上它可被划分为新、旧本土意识与极端本土意识。内地与香港学者因历史、文化差异对香港本土意识有多重解读。内地学者多基于回归叙述,将香港本土意识视为港英政府培育的产物,认为其应着重去殖民化;部分香港学者从经济话语出发,将经济兴衰作为香港本土意识兴起的根源;另有部分香港学者从后物质与后殖民视角解读,认为新本土意识是对旧本土意识的批判,是全球化背景下港人基于本土文化与社群对香港精神的重述。上述三种解释各有侧重,尚存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香港本土意识是复杂的文化议题,消解极端本土意识引发的负面效果,有赖于在“一国两制”命运共同体下对本土意识的引导与国家认同的重构。

作者

刘华云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耿旭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Liu Huayun
Geng Xu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罗永生:《冷战中的解殖:香港“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评析》,《香港:思想香港》2015年第6期。
  • [2]冯庆想:《香港本土主义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演变》,《天府新论》2016年第5期。
  • [3]黄月细:《“香港意识”的形成、流变与展望》,《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 [4]杨晗旭.《香港本土意识中的后殖民主义》,《港澳研究》2014年第3期。
  • [5]黎熙元:《全球性、民族性与本土性——香港学术界的后殖民批评与香港人文化认同的再建构》,《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 [6]周蕾:《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 [7]吕大乐:《自成一体的香港社会》,载吴俊雄、张志伟编《阅读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 [8]马杰伟:《电视文化的历史分析》,载吴俊雄、张志伟编《阅读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 [9]Lau,Siu-kai,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2.
  • [10]叶荫聪:《“本地人”从哪里来?——从〈中国学生周报〉看六十年代的香港想象》,载罗永生编《谁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 [11]谷淑美:《文化、身份与政治》,载谢均才编《我们的地方,我们的时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 [12]罗永生:《以管理主义转化殖民主义》,载罗永生编《谁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 [13]罗永生:《迈向本土性的主体性》,载罗永生著《殖民家国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
  • [14]任海:《看的辩证:展览橱中的香港》,《香港:二十一世纪》1997年第41期。
  • [15]孔诰烽:《论说六七:恐左意识底下的香港本土主义、中国民族主义与左翼思潮》,载罗永生编《谁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 [16]郑宏泰、黄绍伦:《香港华人的身份认同:九七前后的转变》,《香港:二十一世纪》2002年第7期。
  • [17]王家英、尹宝珊:《香港市民身份认同的研究》,《香港:二十一世纪》2007年第101期。
  • [18]罗永生:《香港本土运动的兴起与转折》,《台湾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
  • [19]叶荫聪、易汶健:《本土右翼与经济右翼:由一种网络争议说起》,载思想编委会编《香港:本土与左右》,台北联经出版社,2014。
  • [20]郑宏泰:《流动本土意识:身份认同的政治与历史视角》,《当代港澳研究》2015年第1辑。
  • [21]刘兆佳:《香港“占中”行动的深层剖析》,《港澳研究》2015年第1期。
  • [22]吕大乐:《四代“香港人”》,香港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07。
  • [23]吕大乐:《终于需要面对未来,香港回归及其设计上的错误》,《思想》2011年第19期。
  • [24]周思中:《本土的矩阵——后殖民时期香港的躁动与寂静》,《香港:思想香港》2014年第3期。
  • [25]陈允中:《香港的土地正义运动:保卫家园与保卫国族上不相容的》,《香港:文化研究》2014年第18期。
  • [26]萧裕均:《本土与左翼——运动连结与民间社会契约》,《香港:思想香港》2013年第2期。
  • [27]郑湘萍:《香港“80后”社会运动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新视野》2016年第1期。
  • [28]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张秀琴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29]夏瑛:《实践中的公民身份——关于香港“80后”青年行动者的个案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2期。
  • [30]马国民:《不是经济奇迹的香港故事:保卫天星、皇后码头的历史意义》,《香港:文化研究》2008年第9期。
  • [31]叶荫聪:《香港新本土论述的自我批判意识》,载思想编委会编《解殖与回归》,台北联经出版社,2011。
  • [32]周峻任:《都巿建设、本土身份与社会运动》,《香港:文化研究》2012年第29期。
  • [33]谷淑美:《香港城市保育运动的文化政治:历史、空间、及集体回忆》,载吕大乐、吴俊雄、马杰伟编《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 [34]黄月细、徐海波:《香港“殖民地情结”的成因分析》,《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2期。
  • [35]杨晗旭、徐海波:《“他者即恶”——香港青年社会运动与国家认同的流变》,《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 [36]祝捷、章小杉:《“香港本土意识”的历史性梳理与还原——兼论“港独”思潮的形成与演化》,《港澳研究》2016年第1期。
  • [37]祝捷、章小杉:《香港激进本土主义之社会心理透视》,《港澳研究》2017年第1期。
  • [38]张健:《香港社会政治觉醒的动因:阶级关系、参政需求、族群认同》,《香港:二十一世纪》2015年第147期。
  • [39]阎小骏:《徘徊与摇摆:香港人国家认同的集体困境》,《文化纵横》2016年第4期。
  • [40]强世功:《认真对待香港本土意识 探索强化国家认同之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5期。
  • [41]强世功:《国家认同与文化政治——香港人的身份变迁与价值认同变迁》,《文化纵横》2010年第6期。
  • [42]梁燕城:《后殖民地批判与香港政治文化——关于“占中”来龙去脉的文化分析》,《文化中国》2014年第4期。
  • [43]吴鹏:《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路径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 [44]杨晗旭、徐海波:《试析香港国家认同的困境——从被言说的“他者”到“伪主体”》,《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 [45]吕大乐:《香港社会特征、本土认同、本土意识》,《当代港澳研究》2015年第1辑。
  • [46]罗永生:《公民社会与虚拟自由主义的解体:兼论公民共和的后殖主体性》,《思想香港》2013年第1期。
  • [47]马伟杰、冯应谦:《后京港澳身份认同》,载吕大乐、吴俊雄、马杰伟编《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 [48]张炳良:《香港身份:本土性、国族性与全球性的交织》,载吕大乐、吴俊雄、马杰伟编《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 [49]陈韬文、李立峰:《再国族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角力:香港的传媒和政治》,《香港:二十一世纪》2007年第101期。
  • [50]陈方正:《香港往何处走?一个香港中国人看“占中”》,《香港:二十一世纪》2015年第147期。
  • [51]郑戈:《“一国两制”与国家整合》,《香港:二十一世纪》2017年第161期。

香港本土意识演进与重构的多重叙述:一个文献综述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9.7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香港旧本土意识演进的多重解读
    1. (一)内地学者对旧本土意识的后殖民解读
    2. (二)香港学者对旧本土意识的文化解读
    3. (三)香港学者对旧本土意识的后殖民解读
  • 二 香港新本土意识的多重话语
    1. (一)新本土意识的经济成因话语
    2. (二)新本土意识的后物质主义话语
    3. (三)极端本土意识
  • 三 香港本土意识的多元引导:重构认同
    1. (一)发展经济以重构身份认同
    2. (二)本土意识与国家认同
  • 四 结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