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中国新媒体科学传播与社会责任

摘要

如今更加广泛的科学传播活动走进公众视野。本文以微博账号“@中科院之声”、“@果壳”和“@博物杂志”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其科学传播主题、内容生产特征以及微博互动情况,研究发现:“@中科院之声”的内容科学程度高,趣味性低,科研语境居多,传播模型更偏向单向模型;“@博物杂志”“@果壳”科学程度高、趣味性高,更倾向于使用生活化语境,传播模型更加接近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同时,本文调整了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以适应科学传播语境,并对研究对象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

贺建平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与应用、新媒体研究。
刘娟 ,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健康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谢宇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张思静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中国新媒体科学传播与社会责任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8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
    1. (一)科学传播及其传播模型
    2. (二)新媒体与公众参与科学模型
    3. (三)科学传播的新媒体责任
      1. 1.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2. 2.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评价
  • 三 研究设计
    1.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
    2. (二)类目建构
      1. 1.科学传播主题
      2. 2.科学信息的内容生产特征
      3. 3.微博互动与公众参与
    3. (三)编码与信度检验
  • 四 微博主体的科学传播
    1. (一)科学传播主题
    2. (二)科学信息的内容生产特征
    3. (三)微博互动与公众参与
  • 五 新媒体科学传播社会责任评估
    1. (一)科普信息生产
    2. (二)科学价值引导
    3. (三)科学教育
    4. (四)协调沟通
  •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一)结论
      1. 1.单向模型在新媒体领域的延续和参与模型的浅化实践
      2. 2.新媒体科学传播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2. (二)问题及建议
      1. 1.对线下科普空间缺少线上的映射
      2. 2.缺位的共识塑造与社会监督
      3. 3.向内化的交流语境
    3. (三)局限与贡献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