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以美学的视角看日德交涉史

摘要

文化的全球化始自人们或多或少地拥有了同一种世界观,而这种相同的世界观则形成于16~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在利玛窦将“亚洲”这个概念带到东亚之前,日本人认为印中日(印度、中国、日本)三国即代表了世界。利玛窦系的世界地图在1605年前后被带到了日本,让江户时代的人们逐渐拥有了一种与欧洲同时代的人们相同的世界观。自此,日本已经具备了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但人们在逐渐接受利玛窦系世界认识的同时,也保持着传统的“三国世界观”。这是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统一的世界观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是支配性的。在全球化的第二阶段,欧洲盛行一种欧亚价值性的对比。这些以施莱格尔、黑格尔、卢普克为代表的通过对比论证欧洲更具优越性的言论,虽然最初仅在欧洲人之间流传,但到了19世纪后半叶传到亚洲后,却也开始被亚洲人所接受。到了20世纪初期,即进入全球化的第三阶段后,以格拉泽与和辻哲郎为代表,开始对已成为全球化标准的“主义”的正当性提出疑问。相较于第一阶段的理想化倾向、第二阶段的单向“涵化”,第三阶段以双向的“异文化交流”为特征。

作者

〔日〕小田部胤久 小田部胤久,1958年生,日本美学家,文学博士,东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18~19世纪初的德语圈美学,以及20世纪前半期的日德美学交涉史。曾担任日本美学会会长、日本谢林协会会长、日本18世纪学会代表干事、国际美学联盟委员等职。著有《象征的美学》(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艺术的逆说:近代美学的成立》(东京大学出版会,2001)、《艺术的条件:近代美学的境界》(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西洋美学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木村素卫——“表现爱”的美学》(讲谈社,2010)等。
郑子路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以美学的视角看日德交涉史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5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