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2018年中国非遗保护的新使命、新发展和新趋势

摘要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保护工作也获得了重要发展机遇。在“见人见物见生活”,弘扬非遗当代价值,切实加强非遗保护能力建设等理念指导下,我国非遗记录工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传统工艺振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非遗保护力量进一步壮大,宣传手段进一步丰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认同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非遗保护也面临着如何完善非遗评估体系、实施分类保护和推进学科建设等新任务。非遗评估方面,要在推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评估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综合评估的研究,完善评估标准和数据库建设;分类保护方面,要在因类制宜的思路下,不断总结普适性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努力平衡不同门类项目之间的保护力度;学科建设方面,要努力推进非遗学科共同体建设,培育专业人才,为非遗保护提供稳定、专业的支持力量。

作者

宋俊华 (1968~ ),男,陕西富平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化遗产》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戏曲学。
周波 (1981~ ),男,湖南怀化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2018年中国非遗保护的新使命、新发展和新趋势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1.9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新使命
    1. (一)机构改革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2.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非遗保护创造了新机遇
    3. (三)文化扶贫给非遗保护赋予了新使命
  • 二 新发展
    1. (一)非遗保护理念进一步完善
      1. 1.“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深入人心
      2. 2.“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成为共识
      3. 3.加强“非遗保护能力建设”受到普遍重视
    2. (二)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落实
      1. 1.非遗记录工程
      2. 2.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
      3. 3.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4. 4.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3. (三)非遗保护力量进一步壮大
    4. (四)非遗宣传手段进一步丰富
    5. (五)非遗保护投入进一步加大
    6. (六)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
      1. 1.非遗研究的学科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热点向新领域转移,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传统音乐类非遗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2. 2.非遗数字化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强
      3. 3.非遗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旅游活化、乡村振兴、文化创新日益成为非遗研究中的关键词
    7. (七)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
    8. (八)社会认同进一步增强
    9. (九)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1. 1.高票当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
      2. 2.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取得新突破
      3. 3.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续约协议签署
      4. 4.众多非遗保护相关的国际会议在我国举办
      5. 5.各种博览会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
      6. 6.“文化走出去”,中国非遗引爆国外展览
  • 三 新趋势
    1. (一)完善评估体系,加强管理
      1. 1.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评估
      2. 2.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
      3. 3.加强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的评估
      4. 4.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综合评估
    2. (二)加强分类保护,精准施策
    3. (三)推进非遗学科共同体建设,培育专业人才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