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分析报告

摘要

十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保护实践,建设了“从0到1”的非遗保护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担任投资主体,本质上是一种无“负外部性”的变革,是“帕累托改进”不断进行的过程,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非遗保护的成果已经颇具规模,但“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凸显。下一步的工作应该由“建设为主”转向“建管结合”,变革进入深水区,非遗保护进入以“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为主的下半场。政府以行政力量推动非遗保护的发展路径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风险。新形势下,政府应解放思想,转变职能,优化非遗保护的目标定位,顺应新常态,以创新驱动非遗保护和实践,激活市场机制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推进非遗保护工作更好发展。

作者

周波 (1981~ ),湖南怀化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分析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8.4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我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设成果
    1. (一)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化
      1. 1.抢救性保护
      2. 2.整体性保护
      3. 3.生产性保护
      4. 4.生活化保护
    2. (二)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
      1. 1.政府
      2. 2.专家学者
      3. 3.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及保护单位
      4. 4.社区人群及研培高校
      5. 5.企业、民间资本及其他社会力量
    3. (三)非遗不断嵌入主流话语
      1. 1.设置专门的节日、节会活动
      2. 2.颁布了专门的法律
      3. 3.被纳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
      4. 4.被用于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5. 5.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出,文化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6. 6.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被列入国家计划
  • 二 非遗保护制度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一)以行政力量推动非遗保护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风险
      1. 1.整体形势良好与基层动力不足的矛盾
      2. 2.直接管理不力与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
      3. 3.行政化的资源分配导致资源错配的风险
    2. (二)非遗保护的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和完善
      1. 1.非遗保护市场机制介入的合理性
      2. 2.非遗保护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3. (三)非遗保护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 三 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的建议
    1. (一)把握系统原理,优化非遗保护的目标定位和顶层设计
    2. (二)顺应新常态,以创新驱动非遗保护和实践
    3. (三)瞄准行业痛点,加大文化立法和非遗产品标准建设
      1. 1.加大文化立法
      2. 2.推进非遗产品标准化建设
    4. (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
  • 结语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