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论《无命运的人生》的审美政治意蕴

摘要

在文艺美学领域,“大屠杀文学”和“创伤记忆”研究被视为21世纪理论复兴的标志。当代匈牙利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自传体小说《无命运的人生》堪称大屠杀文学和创伤记忆的代表作。借助当代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阿甘本的“牲人”系列理论,可以从主体、空间和反抗三个维度讨论该小说的审美政治蕴涵。首先,作为创伤记忆的主体,“牲人”哲尔吉凸显了赤裸生命的文学表达。其次,作为“例外状态”的空间环境,纳粹集中营的“装置”运作机制,令人细思极恐。再次,将阿甘本式的“权力”与抵抗的关系置于当代审美政治的理论对话关系,能够进一步揭示大屠杀文学创伤叙事的审美政治意义,深化古老而弥新的文学作为人学的问题。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V.B.Leitch,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Renaissance[M].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14.
  • [2]〔匈〕凯尔泰斯·伊姆雷.清算[M].杨永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 [3]Giorgio Agamben.Homo Sacer: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M].Daniel Heller-Roazen,trans.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 [4]〔匈〕凯尔泰斯·伊姆雷.无命运的人生[M].许衍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 [5]Giorgio Agamben.Remnants of Auschwitz:the Witness and the Archive[M].Daniel Heller-Roazen,trans.New York:Zone Books,2002.
  • [6]Alex Muyyay and Jessica Whyte.The Agamben Dictionar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11.
  • [7]〔意〕吉奥乔·阿甘本.论友爱[M].刘耀辉,尉光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 [8]〔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 [9]〔意〕吉奥乔·阿甘本.渎神[M].王立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 [10]〔意〕吉奥乔·阿甘本.潜能[M].王立秋,严和来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 [11]集中营里也有幸福的存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访谈录[J].吴蕙仪译.译林,2005(5).
  • [12]〔法〕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13]〔意〕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M].吴冠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论《无命运的人生》的审美政治意蕴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