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论疾病分类法对民国时期针灸治疗学的影响

关键词

作者

杨洁 ,医师,供职于宁夏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
  • [2]石学敏.针灸学·目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12.
  • [3]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M].赵洛,连智华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13.
  • [4]承淡安.针灸薪传集[M].汤晓龙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
  • [5]邓宪章.针灸医案[M].北京:天华馆,1934:5~8.
  • [6]李文宪.针灸精粹[M].上海:中华书局,1932:6~9.
  • [7]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自序[M].重庆:科学针灸医学院铅印,1944:1~2.
  • [8]杨医亚.近世针灸医学全书[M].上海:千顷堂书局,1954:4~6.
  • [9]赵尔康.针灸秘笈纲要·目次[M].无锡:中华针灸学社,1948:4~6.
  • [10]方慎庵.金针秘传[M].合肥:医学回澜社,1937:5.
  • [11]李素云.明清西医东渐背景下经络理论的解读[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1~6.
  • [12]杨缙,宋立富.中医疾病如何纳入ICD体系[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2):57~58.
  • [13]张萍.浅谈中医疾病诊断应有独立的分类体系和编码[J].中国医院统计,2000,7(1):59.
  •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7.
  • [2]石学敏.针灸学·目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12.
  • [3]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M].赵洛,连智华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13.
  • [4]承淡安.针灸薪传集[M].汤晓龙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
  • [5]邓宪章.针灸医案[M].北京:天华馆,1934:5~8.
  • [6]李文宪.针灸精粹[M].上海:中华书局,1932:6~9.
  • [7]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自序[M].重庆:科学针灸医学院铅印,1944:1~2.
  • [8]杨医亚.近世针灸医学全书[M].上海:千顷堂书局,1954:4~6.
  • [9]赵尔康.针灸秘笈纲要·目次[M].无锡:中华针灸学社,1948:4~6.
  • [10]方慎庵.金针秘传[M].合肥:医学回澜社,1937:5.
  • [11]李素云.明清西医东渐背景下经络理论的解读[D].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1~6.
  • [12]杨缙,宋立富.中医疾病如何纳入ICD体系[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2):57~58.
  • [13]张萍.浅谈中医疾病诊断应有独立的分类体系和编码[J].中国医院统计,2000,7(1):59.

论疾病分类法对民国时期针灸治疗学的影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3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1 问题的提出
  • 2 民国时期针灸文献中的疾病分类法
    1. 2.1 中医传统分类方法
      1. (1)病因分类法
      2. (2)病位分类法
      3. (3)病证分类法
    2. 2.2 按西医方法分类
    3. 2.3 按照中医和西医病名混合的形式进行分类
  • 3 成因分析
    1. 3.1 “中医科学化”论争的影响
    2. 3.2 中西医会通思潮的影响
    3. 3.3 中医疾病名“废”“存”论争的影响
    4. 3.4 中医“自我调适”思想的影响
    5. 3.5 个人因素的影响
  • 4 讨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