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作者

马戎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社会与发展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 (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艾尔·巴比,2000,《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
  • 爱弥尔·涂尔干,2003,《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安东尼·吉登斯,1998,《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鲍威,2003,《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供求结构的分析》,载孙宵兵主编《中国民办教育组织与制度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
  •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2,“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经济和财政分析研究课题报告》(铅印材料)。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课题组,2002,《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报告》(铅印材料)。
  • 边燕杰,1999,《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载涂肇庆、林益民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 边燕杰,2004,《实证社会学研究专题五讲》,2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所做的报告。
  • 边燕杰、张文宏,2001,《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陈宝瑜,2000,《跨世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探及》,中国财富出版社。
  • 陈学飞主编,1995,《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陈永明,1996,《当代日本私立学校》,山西教育出版社。
  •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1991,台北:宗青出版社。
  •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1991,台北:宗青出版社。
  •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1991,台北:宗青出版社。
  • 杜作润,1993,《高等教育的民办与私立》,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弗郎西斯·福山,2001,《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
  • 谷贤林,1999,《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成因探析》,《外国教育研究》第3期。
  • 郭建如,2003a,《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特征——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第4期。
  • 郭建如,2003b,《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域性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3期。
  • 郭建如,2003c,《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三个维度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发展机制初探》,《民办教育研究》第2期。
  • 郭于华,1994,《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第6期。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载《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
  •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招生研究会编,1996,《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
  • 胡建华,2001,《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教育研究》第8期。
  • 贾春增,2000,《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3,《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上海教育出版社。
  • 瞿延东,2002,《关于民办学校的资金自筹》,《民办教育动态》第9期。
  • 瞿振元,2004,《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高考、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健,2005,《百所高校招生论坛预测2005年招生风向》,《中国青年报》1月11日。
  • 梁建、王重鸣,2001,《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心理学动态》第2期。
  • 林毅夫,1994,《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http://wenka.baidu.com/view/67g7f3731edgad51f01dfzb2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4月12日。
  • 罗纳德·科斯,1960,《社会成本问题》,原载《法律与经济学杂志》第3卷。
  • 罗守峰,2003,《民办高校何以陷入困境——关于我国民办高校合法性的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
  • 马克斯·韦伯,2002,《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
  • 马戎,2002,《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
  • 民办高教委,1997,《工作简报》(内部材料),12月30日。
  • 闵维方主编,2002,《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 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1989,《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南开大学出版社。
  • 倪志伟、丽卡·马修斯,1998,《国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市场过渡与社会转型》,《国外社会学》第6期。
  • 欧元怀,1987,《大夏大学校史纪要》,上海市政协文史委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 盛冰,2002,《教育中介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高教探索》第3期。
  • 宋恩荣、章咸主编,1990,《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 宋秋蓉,2003,《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滕大春,1994,《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秀卿编著,1990,《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理论与实践——兼谈应试准备与录取办法》,航空工业出版社。
  • 邬大光,2001,《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民办教育动态》第8期。
  • 吴忠魁,1999,《私立学校比较研究——与国家关系角度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厦门大学高教所编,1996,《亚太地区私立高等教育国际会议论文集》。
  • 谢安邦、曲艺,2003,《外国私立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阎凤桥,1994,《世界私立高等教育评述》,《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 阎建立,2002,《北京17所民办校签署〈诚信宣言〉》,《北京青年报》12月23日。
  • 杨善华、侯红蕊,2000,《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社会学》第3期。
  • 杨善华主编,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 袁方等,1998,《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
  • 詹姆斯·S.科尔曼,1992,《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张宝泉,1998,《美·苏·英·德·法高等学校管理比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张博树、王桂兰,2003,《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教育科学出版社。
  • 张立勤,2004,《等待哈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维迎,2003,《关于〈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及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的十四点说明》,6月18日,引自北大网站。
  • 张文宏,2003,《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1998,《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第5期。
  • 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1948,《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
  • 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1934,《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
  • 周雪光,1999,《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第4期。
  •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钟宇平、陆根书,2002,《“高等教育需求研究”课题报告》,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RGC)资助。
  • Bian,Yaniie and Soon Ang. 1997. “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 Social Forces 75:1981-1006.
  • Bian,Yanjie. 1997.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366-385.
  • David,L. 1996. “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Market Clientelism:Guanxi and Private Business in a South China City,” The China Quarterly 147:820-838.
  • DiMaggio,Paul and Walter Powell. 1984.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726-743.
  • Durkheim,E. 1956.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New York:Free Press.
  • Giddens,Anthony. 1976.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A Posi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ies. New York:Basic Books,Inc.,Publishers.
  • Granovetter,Mark,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360-1380.
  • Granovetter,Mark. 1985. “Economy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481-510.
  • Lawrence and Lorsch. 1967.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Manag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Boston,M.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evy. Daniel C. 2003. How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s Global Growth Defie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ROPHE Working Paper #4,March,2003.
  • Lin,Nan. 1999.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467-487.
  • Meyer,John W. and Brian Rowe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340-363.
  • Nee,Victor. 1989.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663-681.
  • Pfeffer,Jeffrey. 1997. New Directions for Organization Theory:Problems and Prospec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feffer,Jeffrey and Gerald Salancik.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Harper and Row.
  • Powell,Walter and Paul DiMaggio.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pence,A. Michael. 1974.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Zhou,Xueguang. 1993.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Rul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1134-66.

参考文献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0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