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本性与教化

摘要

《尚书·太甲上》伊尹谓“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以教化太甲远离不义之事,后世对“习与性成”有丰富的诠释。自汉至唐,对“习与性成”的解释延续了劝人勿为恶的原始意涵,并常与《荀子》的“蓬生麻中”相联系,侧重强调教化的重要性。至宋代,随着性论成为论学主题以及四书地位的上升,“习与性成”被用于《论语》《孟子》相关篇章的解释中,其意涵也从消极的劝人勿为恶,转向积极的学可致圣。元代学者通过对《尚书》相关篇目的研究,提出《汤诰》的“若有恒性”与《太甲》“习与性成”是“千古性学之端”,并强调伊尹五篇的重要性。明清以来,“习与性成”则被用来反思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分架构。当今学界对“习与性成”的研究,侧重于王夫之的诠释与《荀子》的路向。除了纯粹从人性方面进行解读,“习与性成”也被广泛用于卦象诠释和儿童教育等领域。此外,“习与性成”思想与重视讨论习性问题的唯识宗思想之比较也颇值得关注。

作者

许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科研助理,主要研究宋明儒学、佛教哲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本性与教化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4.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格言与政治教训
  • 二 习实能成性
    1. (一)宋代之前
    2. (二)宋代
    3. (三)明清
  • 三 习所成者并非本性
  • 四 “习与性成”与经学诠释
    1. (一)“习与性成”与《尚书》
    2. (二)“习与性成”与《周易》
  • 结语:中国思想史中的习性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