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事件的世界文学:以女性写作对世界文学的重构为例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事件的世界文学:以女性写作对世界文学的重构为例
可试读20%内容 阅读器阅览
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事件的世界文学:以女性写作对世界文学的重构为例
“世界文学”的概念渊源久远,但主要因歌德的倡导而兴起。歌德于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这个具有前瞻性的构想,意在强调各民族间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管歌德并没有对其给出明确的定义,但这个术语为比较文学所倡导的“跨民族”特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也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来阐述资本全球化为资本主义文学生产所带来的世界性特征。
如果说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早期阶段,是在萌芽时期的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那么今天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走向全面全球化的语境下,重新强调世界文学的建构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到,随着跨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很多非西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解构,年青一代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在全球资本逻辑的横行下正在迅速地趋同。今天,如何坚守和维护代表我们精神家园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经典,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文学的阐述和当代比较文学界对世界文学的讨论入手,认为应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中得到启示,将世界文学看作具有事件性特点的动态发展过程。为说明这一点,本文重点审视女性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勾勒女性写作如何在女性主义文论的蓬勃发展中重构世界文学经典,并具体以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传播为例,说明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具体路径,认为其跨境流通的作品影响和改变了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读者。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的事件性
文学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学思潮和文学风格,它们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如果一个民族的写作是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产物,那么如果这些条件改变,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等也会随之改变,因为作家的意识随着物质存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文学不是分离和自我封闭的领域,因此在讨论文艺作品时,他并不局限于文艺现象本身,而是在其广阔的历史视野中考察社会经济条件对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影响。
经典马克思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做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描绘了资本全球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已越来越不可能,一种世界文学从无数的民族文学与地方文学中诞生。”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它的一个特定任务就是建立世界市场。不断扩展世界市场的需求,使得民族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随之带来各国之间文化产品的流通与交流,从而催生世界文学的出现。可见,世界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内在于全球化进程的客观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变化需要相应的精神产品的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到文学的一个巨大变化,也即歌德在他晚年时预见到的一个改变:物质产品的国际性交换逐渐增长,带来了国家间知识和精神产品交流的相关增长。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领域内资本主义全球化将不可避免地在人类历史中产生一种世界文明的论断,即一种“世界文学”必定产生于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中,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文学作品只有超越其借以产生的民族国家的边界,才有可能走进世界文学的殿堂。那么,究竟什么是世界文学呢?继歌德之后,文学批评界对世界文学的思考与讨论从未停止,这是由世界文学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造成的。近二十年来,关于世界文学的新著相继问世,引发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对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选集的评判标准、世界文学与全球化和世界主义的关系、世界文学与翻译等方面的讨论,使得世界文学话题成为比较文学界的学术热点。近年来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对世界文学相关问题做了较为集中的思考。2003年在其代表作《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达姆罗什从三个方面对“世界文学”做出了明晰的界定:“第一,世界文学是折射民族文学的椭圆形交集空间;第二,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作品;第三,世界文学不是一套固定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阅读模式,一种超然地接触我们的时空之外的不同世界的模式。”学界一般认为,世界文学主要指某一套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但达姆罗什将世界文学看作民族文学的生产、翻译和跨境流通过程。他的理论建构突破了将世界文学局限在文学作品的模式,而将其看作一种阅读模式,使世界文学成为读者了解不同于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地域的其他世界的重要途径。达姆罗什的这一观点让世界文学处于作者、作品和读者互动的动态关系中,为读者了解异域文化并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可能性。他的观点说明,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看待世界文学,因为世界文学是一个历史现象,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因此对世界文学下一个绝对而始终有效的定义是不现实的。正是由于曾经指称具体的文学经典作品,世界文学才处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令人们忽略了其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双向旅行”的过程这样一种事实。如果仅仅将世界文学看作具体的文学作品,那么我们要么会淹没在难以计数的以不同语言创作的作品中,要么对有争议的选取冠以各种“中心主义”的标签。
可见,如何看待世界文学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歌德通过“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强调了民族文化间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学之间平等的互动交流给本民族文学带来的借鉴和启示。但问题是,哪些因素和机制决定文学作品的跨境流通呢?各民族之间文学的往来和互动是平等的吗?法国批评家帕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的专著《文学世界共和国》(,2004)是近年来国际文学评论界关于世界文学论述颇具洞见的一部论著。师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卡萨诺瓦的著作开启了其对文学世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讨论,她从整体上考察世界文学等级空间的产生和运作方式,认为世界文学空间的等级性结构源自文学资本的不平等流通,使得语言文学之间的竞争关系构成国际文学空间的基本法则。同时,卡萨诺瓦充分肯定翻译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是作家或作品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文学空间建立和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卡萨诺瓦的洞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导致文化产品在国际范围内不均衡的传播。资产阶级迫使所有国家采纳其生产方式,并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用马克思的话来讲,“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世界”。达姆罗什认为,当前世界文学领域内存在三个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即“文化上被连根拔起、语文学上破产以及意识形态上同全球资本主义最糟糕的倾向合流”。在世界格局尚远未达到平等之时,帝国主义霸权为维护霸主地位,必定会主导话语权,迫使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以英语为主要媒介流通文化产品,产生世界文学的中心区和边缘区这样的等级空间,因而早期的世界文学充斥着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元素,就不足为奇了。
对此,美国意大利裔学者弗兰科·莫莱蒂(Franco Moretti)在其论文《关于世界文学的猜想》(“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s”,2000)中强调,世界文学不是对象,而是问题。对于研究世界文学的方法,他提倡一种远距离阅读的模式,因为我们无法有效使用传统的细读方法来研究被划分为中心和边缘这样一种不平等的世界文学体系;细读只能让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极少量的文本,而要想了解整个文学体系,就必须使用定量和计算的方法,即远距离阅读来聚焦比文本小得多或大得多的单位。莫雷蒂提倡的世界体系理论和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方法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世界文学等级空间的分布态势,是研究世界文学的知识状态和文化政治非常有用的工具。
经典马克思主义既注重解释世界,又强调改变世界,而解释世界的目的在于能更有效地改变世界。受经典马克思主义启发,本文认为,应将世界文学看作处于“文学世界共和国”中呈动态发展态势的文本关系网,换句话说,世界文学具有事件性的特点。批评界有两种看待文学作品的方式:一是视文学作品为实体和一个稳定的结构,二是视文学作品为动态的事件。事件是一个哲学内涵复杂的理论术语,德里达、德勒兹、巴迪欧、齐泽克等不同理论家都对事件的含义做了阐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事件概念的一个共识是:事件区别于稳定的存有(being),是偏离结构和规范的一系列行为,因而是发生断裂和改变的时刻。事件带来变革,它尝试对资本主义强大和虚假的普世性进行改变。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文学的发生》(,2012)中认为,文学作品的悖论就在于它既是“结构”,因为它“不可改变、自律圆满”,又是“事件”,因为这种自我圆满“永远处于运动中,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文学作品通过自己特有的“此在”,使自己成为事件,通过读者的阅读改变并重塑某种既定规范,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这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事件的变革性特征。新批评学派曾将文学作品视作封闭的符号系统,而将文学看作事件,彰显的则是动态性和开放性。世界文学是一种超越其本身创作背景、以翻译为主的流通形式。这说明世界文学依靠的是异质性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文学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的动态流通中。这便使世界文学具有过程性、生成性、变革性等事件性的特点,因为事件在本质上并不是作为“是什么”而存在的,而是正在生成并随时变动的张力关系,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变世界。将世界文学看作具有事件性的特点,可以考察跨境流通的文学文本如何通过话语事件改变读者的思想,从而改变世界。简言之,作为事件的世界文学关注“跨境流通的文本做什么”,也即这些文本如何影响和改变目标语文化的读者。
检索正文关键字
论文目录
-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的事件性
- 二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三 世界文学的事件性:女性写作如何重构世界文学经典
-
四 中国女作家的世界文学之路:以王安忆为例
- (一)中国内地选集收录
- 1. 英语——熊猫丛书
- 2. 英语——其他选集
- 3. 德语
- (二)海外汉学选集
- 1. 英语
- 2. 德语
- (三)期刊杂志发表
- 1. 英语
- 2. 德语
- (四)单行本
- 1. 英语
- 2. 法语
- 3. 德语
- (五)研究著作
- 1. 英语
- 2. 法语
- 3. 德语
- (一)中国内地选集收录
- 结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