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

作者

常野 ,吉林蛟河人,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一体化。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十余项。
李孟刚 ,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院长,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主持各类项目共7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及其他项目50余项;在《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45部;组织编写20余部产业安全蓝皮书;共获得7次省部级奖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代表性奖项有:内参报告《“小土豆”如何办成“大产业”?》于2013年3月获教育部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农业部采纳;专著《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于2017年8月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此外,《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产业安全预警研究》《产业安全评价》等多部专著极大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积极推动了中国产业安全与发展。
金田林 ,男,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在《光明日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当代经济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重点项目等四十多项,服务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决策咨询项目五十余个。
于重阳 ,山西吕梁人,经济学硕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参与“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背景下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两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统筹发展、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经济学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8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概念和特征
    1. 一 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和特征
    2. 二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特征
    3. 三 区域协同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辨析
  • 第二节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方式与机理
    1. 一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发达经济体城乡一体化的方式与机理
      1. (一)区域协同发展改变了居民工作与生活区位决策的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扩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空间,优化了发达经济体的城乡规模与边界
      2. (二)区域协同发展拓展了企业配置经济资源的空间,改变了企业选址的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推进低端产业向周边农村或欠发达经济体转移
      3. (三)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了城乡管理水平与一体化程度
    2. 二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欠发达经济体城乡一体化的方式与机理
      1. (一)区域协同发展提升了欠发达经济体城乡居民的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
      2. (二)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欠发达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帮助当地企业提升竞争力,加快欠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与产业转型升级
      3. (三)区域协同发展促进政府转变行政理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3. 三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两类经济体城乡一体化方式与机理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问题和出路
    1. 一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可能存在的问题
      1. (一)虹吸效应拉大区域、城乡差距
      2. (二)利益集团阻挠协同发展的推进
      3. (三)发展理念落后,迟滞区域协同发展进程
    2. 二 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解决
      1. (一)构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多方磋商机制
      2. (二)建立区域协同发展责任主体问责机制
      3. (三)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