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农民生产、消费、储蓄与经济结构转变的量化辨析

摘要

近代(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和工业化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70年代)的英格兰,皆处于由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向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的时期,以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消费和储蓄为具体内容的农民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两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推动力量。近代江南,由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停滞,乡村工业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是农家经济的补充;常年下贫困型的恩格尔系数和负值储蓄,使拉动内需、生产投资和自身发展投资成为泡影。工业化时期的英格兰,以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为基础,非农产业脱离农业;常年下适度的恩格尔系数和储蓄是拉动内需、促进生产投资和自身发展投资的关键因素。

作者

郭爱民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比较经济史。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农民生产、消费、储蓄与经济结构转变的量化辨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5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经济结构转变比较研究的学术探讨
  • 二 农业、非农产业的分工与规模经营:两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共同内容
    1. (一)近代江南:以“过小农”为中心的农家经济
    2. (二)工业化时期英格兰农业和非农产业经营状态的变化
  • 三 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计量与比较
    1. (一)19世纪40年代江南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计量
    2. (二)1930年前后江南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计量
    3. (三)工业化初期英格兰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计量
    4. (四)工业化晚期英格兰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计量
  • 四 Agr、Nagr模型与农业、非农产业分工的量化分析
    1. (一)19世纪40年代江南农业、非农人口比重的计量
    2. (二)1930年前后江南农业、非农人口比重的计量
    3. (三)工业化初期英格兰农业和非农人口比重的计量
    4. (四)工业化晚期英格兰农业和非农人口比重的计量
  • 五 消费与储蓄:经济增长的双重推动力
    1. (一)20世纪30年代江南农家常年下的恩格尔系数与储蓄
      1. 1.普通农家常年下的恩格尔系数、储蓄与经济增长
      2. 2.地主家庭常年下的储蓄与经济增长
    2. (二)工业化初期英格兰居民常年下的恩格尔系数、储蓄与经济增长
    3.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启示:储蓄与经济增长
  • 六 影响农民生产能力因素的分析
  • 七 结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