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见仁见智?中庸与创造性的关系探析

摘要

中庸与创造性都是复合概念,关于中庸与创造性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本研究通过心理测量和行为实验的方法,系统考察了不同形式中庸与多种创造性测验之间的关系。研究一采用中庸信念-价值量表、特质中庸思维量表、创新行为问卷和创造性思维任务对18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庸信念-价值、特质中庸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远程联想和顿悟问题解决)相关不显著;特质中庸思维及其“多方思考”因子与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研究二通过问题情境启动被试的适中思考方式或整合思考方式,发现启动整合思考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完成远程联想测验的成绩,但对发散思维测验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启动适中思考方式对完成随后的远程联想测验和发散思维测验都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对于厘清中庸与创造性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

张红坡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系讲师;
李明珠 ,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讲师;
周治金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zhouzj@mail.ccnu.edu.cn。
Zhang Hong-po
Li Ming-zhu
Zhou Zhi-jin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岩、綦振法、陈忠卫、田璇,2018,《中庸思维对团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预测》第2期,第15-21页。
  • 杜旌、段承瑶,2017,《中庸影响个体的作用机制:基于任务和关系视角的研究》,《珞珈管理评论》第1期,第77-90页。
  • 杜旌、裘依伊、尹晶,2018,《中庸抑制创新吗?——一项多层次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第2期,第378-384页。
  • 杜旌、冉曼曼、曹平,2014,《中庸价值取向对员工变革行为的情景依存作用》,《心理学报》第1期,第113-124页。
  • 杜旌、姚菊花,2015,《中庸结构内涵及其与集体主义关系的研究》,《管理学报》第5期,第638-646页。
  • 段锦云、凌斌,2011,《中国背景下员工建言行为结构及中庸思维对其的影响》,《心理学报》第10期,第1185-1197页。
  • 冯友兰,1995,《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高瞻、李炳洁、唐淦琦、林建龙,2013,《中庸核心价值对抑郁严重度的影响》,《中国民康医学》第15期,第4-7页。
  • 贡喆、刘昌、沈汪兵,2016,《有关创造力测量的一些思考》,《心理科学进展》第1期,第31-45页。
  • 黄福荣、周治金、赵庆柏,2013,《汉语成语谜语问题解决中思路竞争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第1期,第35-46页。
  • 黄金兰、林以正、杨中芳,2012,《中庸处世信念/价值量表的修订》,《本土心理学研究》第38期,第3-14页。
  • 李明珠,2017,《中庸思维对创新观念生成的作用机制及其神经基础》,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 廖冰、董文强,2015,《知识型员工中庸思维、组织和谐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第7期,第150-154页。
  • 梅红、任之光、冯国娟、杨森、胡寿平,2015,《创新支持是否改变了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复旦教育论坛》第6期,第26-32页。
  • 庞朴,1980,《“中庸”平议》,《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第75-100页。
  • 庞朴,2000,《中庸与三分》,《文史哲》第4期,第21-27页。
  • 沈汪兵、刘昌、陈晶晶,2010,《创造力的脑结构与脑功能基础》,《心理科学进展》第9期,第1420-1429页。
  • 沈伊默、马晨露、白新文、诸彦含、鲁云林、张庆林、刘军,2019,《辱虐管理与员工创造力:心理契约破坏和中庸思维的不同作用》,《心理学报》第2期,第238-247页。
  • 孙旭、严鸣、储小平,2014,《坏心情与工作行为:中庸思维跨层次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第11期,第1704-1718页。
  • 吴佳辉、林以正,2005,《中庸思维量表的编制》,《本土心理学研究》第24期,第247-300页。
  • 韦庆旺、鄢玉婷,2014,《“一分为三”框架下的中庸界定:兼从方法论角度评当前中庸心理学研究》,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75-303页。
  • 杨贤传、张磊,2018,《中庸价值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第2期,第54-58页。
  • 杨宜音,2014,《日常生活的道德意义和生命意义:兼谈中庸实践思维的构念化》,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56-271页。
  • 杨中芳,2009,《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结合之实例:中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第53-60页。
  • 杨中芳、林升栋,2012,《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第167-186页。
  • 杨中芳、阳中华、丁宇,2014,《“中庸构念图”之建构效度再检验》,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8-42页。
  • 杨中芳、阳中华,2014,《夫妻中庸思维差异对成员家庭功能评定的影响》,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3-135页。
  • 杨中芳、赵志裕,1997,《中庸实践思维初探》,第四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学学术研讨会,台北,5月29-31日。
  • 姚艳虹、范盈盈,2014,《个体-组织匹配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中庸思维与差序氛围的调节效应》,《华东经济管理》第11期,第123-127页。
  • 张光曦、古昕宇,2015,《中庸思维与员工创造力》,《科研管理》第1期,第251-257页。
  • 张仁和、林以正、黄金兰,2014,《西方智慧研究新动态与中庸思维的关系》,载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八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12-225页。
  • 赵志裕,2000,《中庸思维的测量,一项跨地区研究的初步结果》,《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8期,第33-55页。
  • 周浩、龙立荣,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第6期,第942-942页。
  • 周晖、夏格、邓舒,2017,《差错管理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庸思维作为调节变量的分析》,《商业研究》第4期,第115-121页。
  • Boduroglu,A.,Shah,P.,& Nisbett,R.E.(2009).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in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3),349-360.
  • Chang,T.Y.,& Yang,C.T.(2014).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Zhong-Yong tendency and processing capacity.,1316.
  • Choi,I.,Nisbett,R.E.,& Norenzayan,A.(1999).Causal attribution across cultures:Variation and universality.(1),47-63.
  • Chou,L.F.,Chu,C.C.,Yeh,H.C.,& Chen,J.(2014).Work stress and employee well-being:the critical role of Zhong-Yong.(2),115-127.
  • Haase,J.,Hoff,E.,Hanel,P.H.,& Innesker,A.(2018).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self-Efficacy and different creativity measurements.(1),1-16.
  • Ji,L.J.,Peng,K.,& Nisbett,R.E.(2000).Culture,control,and perception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environment.(5),943-955.
  • Lee,C.S.,& Therriault,D.J.(2013).The cognitive underpinnings of creative thought: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exploring the roles of intelligence and working memory in three creative thinking processes.,41(5),306-320.
  • Leung,A.K.,Liou,S.,Mironspektor,E.,Koh,B.,Chan,D.,Eisenberg,R.,& Schneider,I.K.(2017).Middle ground approach to paradox:within-and between-culture examination of the creative benefits of paradoxical frames.(3),443-464.
  • Liu,H.,Wang,F. X.,& Yang,X. Y. (2015). More dialectical thinking,less creativ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ical thinking style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the case of China. ,(4).
  • Mednick,S.(1962).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3),220-232.
  • Miron-Spektor,E.,& Erez,M.(2017).Looking at creativity through a paradox lens: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new insights.In W.K.Smith,M.W.Lewis,P.Jarzabkowski,& A. Langley (Eds), 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iron-Spektor,E.,Gino,F.,& Argote,L.(2011).Paradoxical frames and creative sparks:Enhancing individual creativity through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 (2),229-240.
  • Morris,M.W.,& Peng,K.(1994).Culture and cause: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6),949-971.
  • Nisbett,R.E.,& Miyamoto,Y.(2005).The influence of culture: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perception.(10):467-473.
  • Scott,S.G.,& Bruce,R.A.(1994).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37(3),580-607.
  • Smith,W.K.,& Tushman,M.L.(2005).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vation streams.(5),522-536.
  • Sternberg,R.J.,& Lubart,T.I.(1996).Investing in creativity.(7),677-688.
  • Tadmor,C.T.,Tetlock,P.E.,& Peng,K.(2009).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nd integrative complexity:the cognitive implications of biculturalism.(1),105-139.
  • Yang,X.,Zhang,P.,Zhao,J.,Zhao,J.,Wang,J.,Chen,Y.,…& Zhang,X.(2016). Confucian culture still matters:the benefits of Zhongyong thinking (doctrine of the mean) for mental health.(8),1097-1113.
  • Yao,X.,Yang,Q.,Dong,N.,& Wang,L.(2010).Moderating effect of Zhongyo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behavior.(1),53-57.
  • Zhou,Z.J.,Hu,L.X.,Sun,C.C.,Li,M.Z.,Guo,F.,& Zhao,Q.B.(2019).The effect of Zhongyong thinking on remote association thinking:an EEG study.,1-9.

见仁见智?中庸与创造性的关系探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 二 研究一:中庸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
    1. (一)研究方法
      1. 1.被试
      2. 2.研究工具
    2. (二)结果与分析
      1. 1.共同方法偏差
      2. 2.相关分析
    3. (三)讨论
  • 三 研究二:启动中庸思考方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1. (一)实验目的
    2. (二)研究方法
      1. 1.被试
      2. 2.实验设计
      3. 3.实验材料
      4. 4.实验程序
    3. (三)结果与分析
    4. (四)讨论
  • 四 综合讨论
    1. (一)“中庸”与“创造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 (二)中庸与创造性的关系何以“见仁见智”?
    3. (三)局限与不足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