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两种“现代性”

摘要

1979年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起始之年,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对“现代性”的追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电影领域与新时期现代主义话语体系的交融——一种以西方为参照系、出于对落后的焦虑和对于进步的渴望,并寄希望于凭借快速效仿、掌握的形式和技术来赶超世界的发展。和文艺界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着的“简化现代主义”的情况相类似,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文本无形中在技术理性方面全速赶超西方的同时,将原本应与技术、形式相互共生的现代伦理观念强制疏离。而被誉为新时期标志性作品的《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恰恰极好地说明了新时期初中国电影的创作境况。影片中,形式上的“活泼”与话题的“沉郁”极不协调地转述着这些电影人对“现代主义”的最初认识。

作者

刘晓希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两种“现代性”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0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