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教学工具使用意向研究

摘要

“互联网+教育”促进了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新型智慧教学工具的运用,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接受的程度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在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和智慧教学工具的特征引入感知移动性、软件设计特征、网络环境、感知学习性、感知娱乐性、相容性、网络外部性七个变量,构建了智慧教学工具的学生接受模型,并利用对武汉主流高校的调查数据,对学生使用智慧教学工具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学生使用意向,感知易用性通过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间进而影响学生使用意向,而网络外部性、感知移动性、网络环境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学习性、相容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智慧教学工具推广的影响以及未来混合式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者

刘凯 ,男,博士,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行飞 ,女,河南焦作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
包展铭 ,男,广西玉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
吴英娜 ,女,湖北荆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Liu Kai
Xing Fei
Bao Zhanming
Wu Yingna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曹莲:《基于微信的课堂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6。
  • [2]Susan Kirwin,Julie Swan,Nicholas Breakwell,“Comparing Online Learning with Blended Learning in a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2009(5):67-74.
  • [3]曾瑞鑫:《学堂在线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亚太教育》2016年第24期。
  • [4]蒋雯音、杨芬红、范鲁宁:《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年第10期。
  • [5]张国培:《论“互联网+”背景下的雨课堂与高校教学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19期。
  • [6]曾晓晶、樊斌:《“雨课堂”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年第19期。
  • [7]王勤英、西宇辰:《雨课堂在教学改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教育现代化》2019年第1期。
  • [8]代艳、米锐:《雨课堂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问题研究》,《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年第11期。
  • [9]多依丽、付晓岩、海军:《“雨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大学教育》2017年第12期。
  • [10]何晶:《翻转课堂中使用的智慧学习平台比较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年第12期。
  • [11]金伟、沈良忠:《基于移动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年第2期。
  • [12]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高教探索》2017年第9期。
  • [13]赖志欣:《基于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8。
  • [14]刘慧悦、阎敏君:《基于整合技术接受模型的智慧教学工具使用意向的调查与分析》,《高教论坛》2019年第12期。
  • [15]刘玉成、王传生、杨晶:《“雨课堂”教学模式的:“IDCNN+”结构化分析与实证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9年第1期。
  • [16]F.Davis,R.Bagozzi,P.Warshaw,“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1989(8):982-1004.
  • [17]张思、李勇帆:《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高校教师网络教学行为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第3期。
  • [18]黄传慧、明均仁:《基于TAM的移动用户学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代情报》2017年第6期。
  • [19]王军、程文婷:《教育类移动应用技术接受模型构建》,《图书情报工作》2017年第16期。
  • [20] P.Mack,E.M.Roger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1985(1):109.
  • [21] J.Rohlfs,“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t Demand for a Communications Service,” ,1974(1):16-37.
  • [22]Michael L.Katz,Carl Shapiro,“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 Compatibility,”,1985(3):424-440.
  • [23]熊婷婷:《大学生群体手机阅读业务的采纳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
  • [24]陈喆:《基于TAM的手机应用软件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1。
  • [25]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情报杂志》2010年第6期。
  • [26]Shirley Taylor,Peter A.Todd,“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1995(2).
  • [27]Bernadette Szajna,“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1996(1).
  • [28]V.Venkatesh,F.D.Davis,“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 Place,”y,2000(14):1111-1132.
  • [29]邓朝华:《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
  • [30]杨永清、张金隆、满青珊、慕庆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研究——基于感知利益、成本和风险视角》,《情报杂志》2012年第1期。
  • [31]余世英、明均仁:《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图书馆建设》2014年第1期。
  • [32]M.R.Martinez-Torres,S.L.Toral Marin,F.Barrero Garcia,S.Gallardo Vazquez,M.Arias Oliva,T.Torres,“A Technological Acceptance of E-learning Tools Used in Practical and Laboratory Teaching,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2008(6).
  • [33]方针:《用户信息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
  • [34]王玮:《信息技术的采纳和使用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3期。
  • [35]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研究》,《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
  • [36]葛琳琳:《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意向模型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年第6期。
  • [37]陈梅:《社交类手机APP用户使用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 [38]刘彬斌、康悦鑫:《探索3G业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北地区在校大学生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3期。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教学工具使用意向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1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