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蔡昉,2018,《中国崛起要跨越哪些“陷阱”》,《黑龙江日报》,4月16日。
  •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经济研究》,第6期。
  • 陈晓光,2006,《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10期。
  • 代谦、别朝霞,2006a,《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4期。
  • 代谦、别朝霞,2006b,《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经济评论》,第4期。
  • 邵宇,2015a,《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参考报》,5月20日。
  • 邵宇,2015b,《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新金融》,第12期。
  • 方时姣,2011,《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学动态》,第8期。
  • 傅晓霞、吴利学,2013,《技术差距、创新路径与经济赶超——基于自发国家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经济研究》,第6期。
  • 高拴平,1988a,《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战略新探》,《人文杂志》,第3期。
  • 高拴平,1988b,《进口替代不宜作为我国当今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研究》,第2期。
  • 龚刚,2016,《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胡鞍钢,1993a,《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国现代环境变迁(1952~1990)》,《环境科学进展》,第5期。
  • 胡鞍钢,1993b,《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四起三落》,《战略与管理》,第1期。
  • 胡鞍钢,1992,《中国资源与经济发展》,《现代化工》,第2期。
  • 华民、杨桓兴,1997,《经济增长方式——关于中国的模型》,《经济研究》,第2期。
  • 毕兴顺,20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基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理论界》。
  • 贾康,2016,《供给侧改革的三个问题》,《学习时报》,1月18日。
  • 贾康,2015,《“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 贾康、苏京春,2016a,《论供给侧改革》,《管理世界》,第3期。
  • 贾康、苏京春,2016b,《“供给侧”学派溯源与规律初识》,《全球化》,第2期。
  • 贾康、苏京春,2014,《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概念与现实——基于理性“供给管理”与“动物精神”的解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6期。
  • 江小涓、李蕊,2002,《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 金碚,2005a,《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 金碚,2005b,《实现工业竞争力来源的转变》,《中国科技信息》,第16期。
  • 孔泾源,2011,《“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改革》,第10期。
  • 李斌、彭星、欧阳铭珂,2013,《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 李小平、朱钟棣,2006,《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第2期。
  • 林晨、陈斌开,2018,《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基于历史投入产出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第1期。
  • 林毅夫,2017,《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第5期。
  • 林毅夫,1994,《战略抉择是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功的关键》,《经济科学》,第3期。
  • 林毅夫、龚强,2010,《发展战略与经济制度选择》,《管理世界》,第3期。
  • 林毅夫、潘士远、刘明兴,2006,《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季刊),第3期。
  • 刘昌黎,1987a,《浅析八十年代世界直接投资的形势》,《投资研究》,第2期。
  • 刘昌黎,1987b,《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经济研究》,第8期。
  • 刘伟、张辉,2008,《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第11期。
  • 吕铁,2001,《比较优势、增长型式与制造业发展战略选择》,《管理世界》,第4期。
  • 欧阳峣、生延超、易先忠,2012,《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 欧阳峣、易先忠、生延超,2012,《技术差距、资源分配与后发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
  • 潘士远、林毅夫,2006,《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学家》,第1期。
  • 彭水军、包群,2006,《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 彭水军、包群,2006,《资源约束条件下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财经研究》,第6期。
  • 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等,2006,《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 宋则行,1996,《服务部门劳动也创造价值》,《经济学家》,第6期。
  • 宋则行,1996,《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投入产出效益》,《经济研究》,第5期。
  • 孙海鸣,1996,《振兴财政的战略与政策思路》,《财经研究》,第5期。
  • 孙海鸣,1997,《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经研究》,第6期。
  • 唐龙,2009,《再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第1期。
  • 涂正革、肖耿,2009,《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世界经济》,第11期。
  • 王兵、卢金勇、陈茹,2010,《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火电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经济评论》,第4期。
  • 王小鲁、樊纲主编,2000,《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
  • 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第1期。
  • 吴敬琏、刘福垣、胥和平,200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 伍世安,201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企业经济》,第2期。
  • 武力,2006,《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教学与研究》,第5期。
  • 武力、温锐,2006a,《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经济研究》,第9期。
  • 武力、温锐,2006b,《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第4期。
  • 奚兆永,1996,《论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经济研究》,第5期。
  • 夏小林、王小鲁,2000,《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兼评“城市化方针”》,《改革》,第2期。
  • 徐涛,2003,《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世界经济》,第10期。
  • 杨嘉懿、李家祥,2016a,《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地位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制改革》,第6期。
  • 杨嘉懿、李家祥,2016b,《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月刊》,第4期。
  • 杨坚白、李学曾,1980,《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 杨沐,1987,《各国产业政策比较》,《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第4期。
  • 杨沐,1986,《经济发展的未来和产业政策》,《未来与发展》,第6期。
  • 易纲、樊纲、李岩,2003,《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第8期。
  •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2005,《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第4期。
  • 翟佳丽,2017,《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探析》,《知识经济》,第4期。
  • 张保胜,2010,《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中国科技论坛》,第3期。
  • 张军,2002,《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经济学》(季刊),第2期。
  • 张平、刘霞辉、张晓晶等,2010,《资本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第5期。
  • 张卓元,2006a,《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观察》,第1期。
  • 张卓元,2006b,《“十一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宏观经济研究》,第1期。
  • 张卓元,2005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贸经济》,第11期。
  • 张卓元,2005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深化改革》,《中国物价》,第7期。
  • 赵农,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演化》,《企业家日报》,11月9日。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等,2010,《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研究》,第11期。
  • 周黎安,2004,《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第6期。
  • 周叔莲,2008,《十七大为什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2期。
  • 周振华,1996,《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经济研究》,第10期。
  • 周振华,1989,《产业结构政策的选择基准:一个新的假说》,《经济研究》,第3期。
  • 周振华,1991a,《论产业关系调整》,《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
  • 周振华,1991b,《产业结构成长中的创新扩散与群集——兼论若干模型在我国的运用》,《南开经济研究》,第4期。
  • 朱军,2017,《技术吸收、政府推动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7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对改革开放前增长方式的研究
  • 第二节 对重工业优先发展向平衡产业转变的研究
  • 第三节 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四节 对从资本积累向技术创新转变的研究
  • 第五节 对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的研究
  • 第六节 对供给侧改革的初步探讨
  • 第七节 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障碍的认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