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时期的宏观调控实践与理论探讨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邹东涛,2005,《2003~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的全方位透视及基本经验》,《宏观经济研究》,第6期。
  • 袁钢明,2002,《增长加快与通缩加重并存现象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第8期。
  • 袁钢明,2003,《当前中国经济的失衡变动与政策选择》,《价格理论与实践》,第11期。
  • 陈东琪、宋立,2007,《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宏观经济管理》,第2期。
  • 刘树成,2005,《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经济与管理研究》,第4期。
  • 杨春学、谢志刚,2009,《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研究》,第11期。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题组,2010,《中国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略系列研究报告之三: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中国就业》,第1期。
  • 梁树广,2010,《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分析——基于凯恩斯理论》,《经济论坛》,第5期。
  • 彭兴韵,2009,《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金融研究》,第4期。
  • 彭兴韵、吴洁,2009,《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经济学动态》,第2期。
  • 苗永旺、王亮亮,2010,《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策略:历史经验与现实选择》,《国际金融研究》,第2期。
  • 何帆,2009,《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评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 王义中、何帆,2011,《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世界经济》,第3期。
  • 朱新蓉、李虹含,2013,《货币政策传导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有效吗——基于2007~2013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金融研究》,第10期。
  •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2013,《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财政部门和央行职责分工研究》,《金融发展评论》,第1期。
  • 周小川,2012,《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金融研究》,第9期。
  • 姚枝仲,2008,《美国金融危机:性质、救助与未来》,《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2期。
  • 欧阳志刚、薛龙,2017,《新常态下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特征企业的定向调节效应》,《管理世界》,第2期。
  • 陈彦斌、陈小亮,2014,《中国经济“微刺激”效果及其趋势评估》,《改革》,第7期。
  • 郭豫媚、陈彦斌,2015,《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经济学动态》,第2期。
  • 黄达,2007,《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刘瑞,2016,《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郭豫媚、陈彦斌,2015,《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经济学动态》,第2期。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10,《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研究》,第11期。
  • 马骏,2014,《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模式》,《中国金融》,第15期。
  • 林毅夫,2007,《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第1期。
  • 赵振全、于震、刘淼,2007,《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经济研究》,第6期。
  • 赵昕东,2008,《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产出缺口估计》,《世界经济》,第1期。
  • 陈彦斌,2008,《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经济研究》,第12期。
  • 王少平、涂正革、李子奈,2001,《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对中国适用性检验》,《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 张焕明,2003,《1979~200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第2期。
  • 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基于状态空间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世界经济》,第6期。
  • 黎德福,2005,《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世界经济》,第8期。
  •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研究》,第5期。
  • 郑挺国、王霞、苏娜,2012,《通货膨胀实时预测及菲利普斯曲线的适用性》,《经济研究》,第3期。
  •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3,《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
  • 曾利飞、徐剑刚、唐国兴,2006,《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
  • 赵博、雍家胜,2004,《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9期。
  • 易纲,2000,《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第9期。
  • 黄赜琳,2005,《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6期。
  • 龚刚,2004,《实际商业周期:理论、检验与争议》,《经济学》(季刊),第4期。
  • 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2004,《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世界经济》,第4期。
  • 马文涛、魏福成,2011,《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季度产出缺口测度》,《管理世界》,第5期。
  • 杨坤、曹晖、孙宁华,2015,《非正规金融、利率双轨制与信贷政策效果——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管理世界》,第5期。
  • 刘尧成、徐晓萍,2010,《消费替代弹性、经济开放与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统计研究》,第4期。
  • 唐琳、王云清、胡海鸥,2016,《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政策的选择——基于BayesianDSGE模型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2期。
  • Kydland F. E.,Prescott E.C.,1982,“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Econometrica,50(6).
  • 刘斌,2008,《我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金融研究》,第10期。
  • 黄志刚,2009,《加工贸易经济中的汇率传递:一个DSGE模型分析》,《金融研究》,第11期。
  • 许振明、洪荣彦,2008,《新凯恩斯DSGE模型与货币政策法则之汇率动态分析》,《广东金融学院学报》,第3期。
  • 王宪勇,2008,《DSGE模型的估计:ML与GMM方法》,《生产力研究》,第20期。
  • 陈彦斌、郭豫媚、陈伟泽,2015,《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研究》,《经济研究》,第4期。
  • 郑超愚、陈景耀,2000,《政策规则,政策效应,政策协调: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取向研究》,《金融研究》,第6期。
  • 郑超愚、余方,2000,《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层次递归系统与动态调整方法》,《金融研究》,第10期。
  • 易纲、汤弦,2001,《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金融研究》,第8期。
  • 盛松成、吴培新,2008,《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中国经济研究》,第10期。
  • 盛松成、谢洁玉,2016,《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基于信用渠道的中介目标选择》,《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 盛松成,2012,《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研究》,第10期。
  • 刘明志,2006,《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金融研究》,第1期。
  • 苏亮瑜,2008,《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盯住目标选择》,《金融研究》,第5期。
  •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2005,《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第5期。
  • 夏斌、廖强,2001,《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第8期。
  • 孙国峰、贾君怡,2015,《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规模测算——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
  • 张成思,2012,《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回归货币主义?》,《世界经济》,第8期。
  • 张成思,2008,《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经济研究》,第2期。
  • 袁江、张成思,2009,《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经济研究》,第12期。
  • 张成思,2012,《全球化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模型》,《经济研究》,第6期。
  • 郑超愚,2005,《2004年中国货币政策:评论意见与调整建议》,《中国金融》,第2期。
  • 郑超愚,2004,《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评论意见与调整建议》,《中国金融》,第2期。
  • 郑超愚,2009,《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金融研究》,第4期。
  • 郑超愚,2016,《2016-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新金融》,第12期。
  • 胡乃武、黄泰岩、包明华等,200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3年——2004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2期。
  • 伍戈、连飞,2016,《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基于数量与价格混合规则的探索》,《世界经济》,第3期。
  • 宋芳秀,2008,《中国利率作用机制的有效性与利率调控的效果——兼论利率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经济学动态》,第2期。
  • 冯安明,2012,《利率结构、利率变化和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改革》,第1期。
  • 周立群、伍志文,2004,《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兼论加息之争》,《管理世界》,第10期。
  • 彭兴韵,2008,《加强利率机制在中国货币调控中的作用》,《经济学动态》,第2期。
  • 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2010,《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预测与实际利率》,《世界经济》,第10期。
  • 夏斌、高善文、陈道富,2003,《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金融研究》,第12期。
  • 黄桂田、何石军,2011,《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金融研究》,第7期。
  • 李斌,2004,《经济发展、结构变化与“货币消失”——兼对“中国之谜”的再解释》,《经济研究》,第6期。
  • 郭豫媚、陈伟泽、陈彦斌,2016,《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与预期管理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 谢平、张怀清,2007,《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经济研究》,第2期。
  • 伍志文,2002,《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规关系: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传统货币数量论面临的挑战及其修正》,《管理世界》,第12期。
  • 彭方平、连玉君、胡新明、赵慧敏,2013,《规模经济、卡甘效应与微观货币需求——兼论我国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第4期。
  • 张杰,2006,《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第6期。
  • 董秀良、帅雯君,2013,《中国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第3期。
  • 孙磊,2006,《中国财政政策动态效应的实证分析:1998~2004》,《财贸研究》,第1期。
  • 吕炜、曾芸,2009,《体制性约束、双重失衡与政策权衡——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与中国的财政政策选择》,《财贸经济》,第3期。
  • 肖炎舜,2017,《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财政研究》,第2期。
  • 周波,2012,《中国财政政策规则及其体制稳定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2期。
  • 吕炜,2004,《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1998年以来的中国转轨经济》,《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夏杰长,2000,《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财政政策选择》,《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胡书东,2002,《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 胡书东,2002,《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影响》,《管理世界》,第3期。
  • 黄威、丛树海,2011,《我国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省级城乡面板数据的考察》,《财贸经济》,第5期。
  • 胡永刚、郭长林,2013,《财政政策规则、预期与居民消费——基于经济波动的视角》,《经济研究》,第3期。
  • 李永友、丛树海,2006,《居民消费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第5期。
  • 周波,2012,《中国财政政策规则及其体制稳定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2期。
  • 阎坤、王进杰,2003,《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世界经济》,第4期。
  • 许宪春、王宝滨、徐雄飞,2013,《中国的投资增长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管理世界》,第6期。
  • 张延,2010,《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后果: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模型对1992~2009年中国数据的检验》,《经济学动态》,第1期。
  • 王立勇、李富强,2009,《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 贾康,2003,《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若干认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
  • 邓晓兰、黄显林、张旭涛,2013,《公共债务、财政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财贸研究》,第4期。
  • 张屹山、张代强,2007,《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经济研究》,第3期。
  • 穆良平、程均丽,2004,《货币政策透明度制度兴起的背景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 卞志村、张义,2012,《央行信息披露、实际干预与通胀预期管理》,《经济研究》,第12期。
  • 陈彦斌、陈小亮、陈伟泽,2014,《利率管制与总需求结构失衡》,《经济研究》,第2期。
  • 程均丽,2007,《央行预期管理研究最新进展》,《金融研究》,第5期。
  • 邓伟、唐齐鸣,2013,《机会主义“策略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运用”》,《经济学》(季刊),第2期。
  • 李成、马文涛、王彬,2010,《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学》(季刊),第1期。
  • 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学习效应、通胀目标变动与通胀预期形成》,《经济研究》,第10期。
  • 李成、王彬、马文涛,2010,《资产价格、汇率波动与最优利率规则》,《经济研究》,第3期。
  • 李拉亚,2011,《预期管理理论模式述评》,《经济学动态》,第7期。
  • 马文涛,2014,《预期管理理论的形成、演变与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8期。
  • 盛松成、翟春,2015,《央行与货币供给》,中国金融出版社。
  • 徐亚平,2009,《公众学习、预期引导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金融研究》,第1期。
  • 徐亚平,2006,《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经济研究》,第8期。
  • 姚余栋、谭海鸣,2013,《通胀预期管理和货币政策——基于“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经济研究》,第6期。
  • 刘国光,2006,《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什么?不是什么?——略论“市场化改革”》,《经济学动态》,第6期。
  • 熊衍飞、陆军、陈郑,2015,《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波动》,《经济学(季刊)》,第3期。
  • 董凯、许承明、杜修立,2017,《金融深化、房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金融论坛》,第10期。
  • 仝冰,2017,《混频数据、投资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经济研究》,第6期。
  • 邵全权、王博、柏龙飞,2017,《风险冲击、保险保障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金融研究》,第6期。
  • 陈国进、晁江锋、武晓利、赵向琴,2014,《罕见灾难风险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经济研究》,第8期。
  • 张翔、刘璐、李伦一,2017,《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金融研究》,第1期。
  • 王博、李力、郝大鹏,2019,《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违约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经济研究》,第3期。
  • 许志伟、吴化斌,2012,《企业组织资本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管理世界》,第3期。
  • 毛彦军、王晓芳,2012,《货币供给冲击、货币需求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财贸研究》,第2期。
  • 陈彦斌、唐诗磊,2009,《信心、动物精神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金融研究》,第9期。
  • 唐志军、徐会军、巴曙松,2010,《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统计研究》,第2期。
  • 孙工声,2009,《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内部调整还是外部冲击?》,《金融研究》,第11期。
  • 纪敏、王月,2009,《对存货顺周期调整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分析》,《经济学动态》,第4期。
  • 李颖、胡日东,2011,《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PVAR模型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第2期。
  • 车维汉、贾利军,2008,《国际贸易冲击效应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1978~2005》,《世界经济》,第4期。
  • 刘军荣、李天德,2008,《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对FDI流入量影响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第5期。
  • 刘金全、刘兆波,2008,《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联性》,《金融研究》,第10期。
  • 穆争社,2005,《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研究》,第1期。
  • 周靖祥,2010,《经常项目失衡与宏观经济波动——O-R模型在中国的实证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2期。
  • 盛军锋,2005,《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中国金融生态状况》,《改革》,第11期。
  • 陈宇峰、陈启清,2011,《国际油价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时段效应:1978~2007》,《金融研究》,第5期。
  • 赵振全、张宇,2003,《中国股票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6期。
  • 薛立国、杜亚斌、张润驰、徐源浩,2016,《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金融加速器模型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第10期。
  • 万晓莉,2011,《我国货币政策能减小宏观经济波动吗?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分析》,《经济学》(季刊),第1期。
  • 沈坤荣、孙文杰,2004,《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 Bernanke B.S.,J. Boivin and P.Eliasz,2005,“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A Factor-Augmented Vector Autoregressive (FAVAR) Approa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0.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时期的宏观调控实践与理论探讨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0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