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B.6 2019~2020年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治理研究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一个群体性问题,关乎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关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的基本依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基本需要,建立精准常态的关爱保护制度和长效机制。
作者
昝宝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禹羌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杨华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周光圳 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家庭儿童工作部部长。
杨晓虹 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家庭儿童工作部调研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B.6 2019~2020年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治理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阅读器阅览
昝宝毅 杨华军 周光圳 杨晓虹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一个群体性问题,关乎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关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的基本依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基本需要,建立精准常态的关爱保护制度和长效机制。
关键词:留守儿童 未成年人 关爱保护 社会治理 四川
B.6 2019~2020年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治理研究
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要求各地区和部门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着力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新加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并将其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明确其作为“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举措。2016年12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56号),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提出了七大保障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2015年以后,尤其是2016年以后,四川省留守儿童数量大规模下降、关爱成效较为显著。从数量来看,2018年末四川留守儿童总数下降到76.5万人,但总量仍居全国第一。
如何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需求,更好地治理留守儿童问题,是需要切实调研、科学研究、妥善应对的问题。为此,2019年7~9月,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了大调研,通过问卷、座谈、入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更全面地把握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一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调查样本分布分析
“四川省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家庭教育”课题组根据历年来留守儿童相关数据、青少年研究的相关理论,综合抽取了达州市渠县、南充市南部县、资阳市安岳县、泸州市泸县、成都市金堂县、简阳市等地作为田野调查样本点。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抽取了5地市6县市12个乡镇近200个村的800名留守儿童、400名非留守儿童做问卷调查,召开了6次大型座谈会,入户访谈120户,实地考察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阵地32个(见表1)。
表1 调研样本地区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区样本数量的分布综合考虑了所在区域人口的数量、参考了历年来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因此,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基本信息分析
1.性别比
本次调研样本的女男性别比为105,即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根据2018年统计公报数据,四川省全部人口中,男性4204.1万人,占50.4%;女性4136.9万人,占49.6%,女男性别比为100∶102。由此可见抽样的性别比代表性较好。
2.分年龄段统计
此次调研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7~12岁,与前期留守儿童理论研究和相关统计研究基本吻合,能够反映留守儿童的真实状况(见表2)。
表2 样本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3.样本父母的婚姻状况
本次调查所选样本父母的婚姻状况显示,在婚比例占3/4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主流状况。事实婚姻数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样本量较小,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具有观察意义(见表3)。
表3 样本父母的婚姻状况
4.样本的入学情况
小学生和初中生是留守儿童研究的主体,但幼儿留守在家的情况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虽然此次调查对象年龄段为3~16岁,但笔者从座谈和访谈中发现有出生2个月即成为留守儿童的情况,还有16岁以上在读高中者父母外出务工的,虽然他们未被纳入留守儿童统计范围,事实上也值得关注(见表4)。
表4 样本的入学状况
5.样本身体状况自我评价比较
此次调研的样本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状况的自我评价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各自的范围内,符合正态分布(见表5)。
表5 样本身体状况自我评价
(三)主要社会属性比较分析
1.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分析
调查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自我评价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太大差异。仅仅在“低保”和“较差”这两项评价中,留守儿童占比在统计意义上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6)。
表6 样本的家庭经济状况自我评价
2.日常生活照料情况
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留守儿童的照料者主要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两项合计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非留守儿童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日常生活的比例也不低,达到8.8%。社会机构照料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情况目前还没有显著进展(见表7)。
3.学习生活费用保障情况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保障上已经没有根本的差异,完全有保障和比较有保障者占对比组比例合计皆超过50%。没有保障者,无论是占总数的比例还是占对比组的比例都较小(见表8)。
表7 样本日常生活照料情况
表8 样本学习生活费用保障情况
(四)校园生活状况比较分析
1.样本与老师的关系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与老师的关系这一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甚至非留守儿童在与老师关系“很疏远”这一选项上占比要高于留守儿童。样本主要集中在比较亲密、很亲密和一般3个选项上(见表9)。
表9 样本与老师关系状况比较
2.校园欺凌
考察被别人侮辱打骂状况和被他人强迫索要钱物状况,在对比组中没有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的差异;在部分指标上,非留守儿童占比甚至比留守儿童还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并未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被欺负(见表10、表11)。
表10 样本被别人侮辱打骂状况比较
表11 样本被他人强迫索要钱物状况比较
3.寄宿问题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走读的选择上差异不大,但寄宿学生中留守学生的比例要高于非留守学生,也就是说非留守学生选择住校的比例较小(见表12)。
表12 样本寄宿问题对比
4.侮辱歧视的施、受问题
在自我陈述中,留守儿童“经常”和“偶尔”受到歧视或者侮辱的比例都低于非留守儿童。对比分析中发现,在“经常”这一选项上,留守儿童很可能是侮辱和歧视同学的主动方(见表13、表14)。
表13 样本受到同学侮辱歧视状况比较
表14 样本侮辱和歧视同学频率比较
5.师生关系比较
在与老师的关系中,留守儿童的“天敌”“互相玩心计”“依赖”等选项比例相对低于非留守儿童,在“互不相干”“平等相互尊重”选项上的比例要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15)。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检索正文关键字
报告目录
-
一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 (一)调查样本分布分析
- (二)基本信息分析
- 1.性别比
- 2.分年龄段统计
- 3.样本父母的婚姻状况
- 4.样本的入学情况
- 5.样本身体状况自我评价比较
- (三)主要社会属性比较分析
- 1.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分析
- 2.日常生活照料情况
- 3.学习生活费用保障情况
- (四)校园生活状况比较分析
- 1.样本与老师的关系
- 2.校园欺凌
- 3.寄宿问题
- 4.侮辱歧视的施、受问题
- 5.师生关系比较
- 6.与同学关系
- (五)家庭关系状况比较分析
- 1.家庭关系评价及其应对
- 2.与家庭成员交流情况
- 3.与父母关系
- 4.留守儿童与看护人的关系
- (六)心理状况比较分析
- 1.孤独感比较分析
- 2.情绪控制方面
- 3.情绪的极端表达
- (七)学校教育状况比较分析
- 1.成绩比较
- 2.教师尽职评价比较
- 3.教师训斥、歧视与样本厌学情况
- (八)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比较分析
- 1.家庭作业辅导情况
- 2.家庭交流
- 3.纠错与要求满足情况
- 4.零花钱问题
- (九)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比较分析
- 1.社会关系
- 2.经常联系人和知心话倾诉对象比较
- 3.冲突处理方式比较
- 4.对读书功用的认知比较
- (十)交通和通信状况比较分析
- 1.上学的交通方式
- 2.上网比较
- (十一)极端行为或想法的比较分析
- (十二)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况
- 1.父亲外出务工时间及其沟通方式
- 2.母亲外出务工时间及沟通方式
- 3.与父母团聚的方式和意愿
-
二 建议
- (一)精准识别,树立科学的关爱保护理念
- (二)统筹制定关爱保护工作总体规划
- (三)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 (四)整合资源,专业化常态化运作
- (五)大力推行家庭教育社会化
- (六)抓重点促普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