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B.9 多元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志愿者参与实践
摘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保障,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大势所趋。在村民组织化程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村,如何激活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如何发动在农村最有示范效应的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创新探索实践了嵌入式吸纳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作者
昝宝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旅游社会学、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教育。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B.9 多元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志愿者参与实践
可试读20%内容 阅读器阅览
昝宝毅
摘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保障,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大势所趋。在村民组织化程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村,如何激活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如何发动在农村最有示范效应的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创新探索实践了嵌入式吸纳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关键词: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志愿者 社会组织 北川羌族自治县
B.9 多元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志愿者参与实践
进入新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治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五位一体思路;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全社会共同探索的实践课题。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有效推进乡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桃龙藏族乡党委和政府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紧密结合本乡实情和中心工作,创新、务实地探索实践了嵌入式吸纳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一 北川桃龙藏族乡基本情况
桃龙藏族乡隶属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是该县唯一的藏族乡,乡域有14个民族的居民,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该乡辖6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18年,该乡总计981户、3298人;其中农业人口842户、2807人,占总人口的85.11%;非农业人口139户、491人,占总人口的14.89%。
桃龙藏族乡有一个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2019年底,共有党员215人。2019年底,全乡注册志愿者483人,志愿者年龄结构:40岁以下的有71人,占14.7%;40~59岁的有379人,占78.5%;60岁及以上的有33人,占6.8%。志愿者政治面貌:中共党员114人,占23.6%;群众369人,占76.4%。志愿者职业:党政机关、站所、学校干部职工37人,占总数的7.7%;农村居民注册志愿者446人,占总数的92.3%。农村居民中,尚有上百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但没有注册。
二 探索实践
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小众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面对打造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桃龙乡党委、政府依据本乡实情,以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所(站)为切入点,创新探索嵌入式模式,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赋责赋能 推行志愿者组织化
志愿者组织化包括自我组织化和社会协商组织化。
1.自我组织化
志愿者都是分属于社会各阶层的个体,自愿开展志愿服务是其自我的需要,在最初的阶段,志愿服务往往是自发的、自觉的个体行为。个体自身的技能和志愿服务偏好,制约着其参与自愿服务的领域,因而志愿服务受众和服务水平受到极大的限制,志愿者个体的价值实现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实现志愿服务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016年,桃龙乡志愿者依法建立了桃龙藏族乡志愿服务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志愿者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了自我组织化。
2.社会协商组织化
自我组织化是志愿者自身的组织化,志愿者在其基本的属性上是独立的主体,具有最原真的自愿性。自我组织化整合了志愿者的资源,集结了较强的服务力量,拓展了志愿服务的领域,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能力。但志愿组织依靠自主独立运行依然不能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领域,受自身资源和社会权利的限制,其延续性和长久性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积极的社会作用,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9年,桃龙乡党委、政府以创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所(站)为契机和结合点,引入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对志愿者组织实行了嵌入式的社会协商组织化,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所长、乡长为副所长、乡党委成员及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所,实践所以志愿者为主体,以志愿服务为活动方式,志愿者组织被赋予更深层、更广泛的社会治理职能。
(二)分区分类 打造服务队伍
桃龙乡志愿者组织的结构为1+7+9模式。
1.1支队伍
通过整合全乡志愿者资源,成立了桃龙藏族乡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由乡党政负责人担任。乡域机关、学校、医院等政府职能部门、站所负责人为志愿服务队领导成员,乡域注册志愿者为志愿服务队队员,非注册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同志愿服务队队员。
2.7个志愿服务小分队
志愿服务队按照6社1社区的行政区划,分别建立志愿服务小分队,负责本区域内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服务工作开展。
3.9个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
志愿服务队依据志愿者自身的技能、专长和兴趣,按照志愿服务队的职能和服务领域,设置了9个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以提升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能力。9个特色小分队分工如下。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检索正文关键字
报告目录
- 一 北川桃龙藏族乡基本情况
-
二 探索实践
- (一)赋责赋能 推行志愿者组织化
- 1.自我组织化
- 2.社会协商组织化
- (二)分区分类 打造服务队伍
- 1.1支队伍
- 2.7个志愿服务小分队
- 3.9个特色志愿服务小分队
- (三)整合资源 构建志愿服务平台
- 1.理论宣讲平台
- 2.教育服务平台
- 3.文化服务平台
- 4.科技服务平台
- 5.体育健身服务平台
- (四)核心引领 建立协商共治机制
- 1.联席会议制度
- 2.协调运行机制
- 3.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
- 4.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
- (五)按需归类 规划发布志愿服务项目
- 1.志愿服务领域
- 2.前瞻发布志愿服务项目
- (一)赋责赋能 推行志愿者组织化
-
三 探讨与结论
- (一)探讨
- 1.主体地位与治理体系中结构地位
- 2.辅助功能与主体功能
- 3.志愿服务成本与收益
- 4.志愿者组织的组织化和本土化
- (二)结论
- (一)探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