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0,《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 陈柏峰,2005,《暴力与屈辱:乡土社会的矛盾生成与纠纷解决》,博士学位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陈柏峰,2016,《富人治村的类型与机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第9期。
  • 董磊明,2006,《农村调解机制的语境化理解与区域比较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第1期。
  • 董磊明,2008,《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北京:法律出版社。
  • 董磊明,2015,《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内生性机制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5期。
  • 董磊明,2019,《“富人治村”的利与弊》,《人民论坛》第18期。
  • 董磊明、陈柏峰、聂良波,2008,《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河南宋村法律实践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 杜赞奇,2010,《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菲利普·奥哈拉主编,2009,《政治经济学百科全书》,郭庆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斐迪南·滕尼斯,2019,《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
  •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2009a,《费孝通全集》第六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b,《费孝通全集》第十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c,《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载《费孝通全集》第十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d,《乡土中国》,载《费孝通全集》第十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12,《江村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2013,《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费孝通,2019,《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费孝通、张之毅,1990,《云南三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张之毅,2006,《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付伟、焦长权,2015,《“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社会学研究》第2期。
  • 桂华,2011,《富人治村的困境与政治后果》,《文化纵横》第2期。
  • 郭俊霞,2012,《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华中科技大学。
  • 何立波,2006,《大办民兵师运动始末》,《文史精华》第7期。
  • 何倩倩,2019,《从“婚配”到“婚恋”:婚姻模式变迁与光棍形成——基于关中L村的实地调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贺雪峰,2012,《农村精英与中国乡村治理——评田原史起著〈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人民论坛》第12期。
  • 黄仁宇,2006,《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黄宗智,2008,《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第2期。
  • 焦长权、焦玉平,2018,《“大政府”的兴起:经济发展与政府转型——中国政府公共收入水平研究报告(1980-2014)》,《开放时代》第3期。
  • 卡尔·A.魏特夫,1989,《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奚瑞森、邹如山等译,邹如山校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刘昶,2016,《迈克尔·曼论国家自主性权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 麻国庆,1999,《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
  • 马克斯·韦伯,2005,《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马克斯·韦伯,2009,《韦伯政治著作选》,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 马克斯·韦伯,2010a,《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马克斯·韦伯,2010b,《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马克斯·韦伯著,2010c,《经济与社会》第二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马林诺夫斯基,1987,《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迈克尔·曼,2015,《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三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欧阳静,2011,《富人治村与乡镇的治理逻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渠敬东,2012,《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 渠敬东,2019,《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社会》第1期。
  •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 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宋丽娜,2010,《打工青年跨省婚姻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1期。
  • 宋丽娜,2016,《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社会建设》第2期。
  • 孙立平、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
  • 谭同学,2010,《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田毅鹏,2012,《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与基层秩序构建》,《学习与探索》第2期。
  • 王海娟,2016,《论富人治村的“私人治理”性质》,《地方治理研究》第1期。
  • 王会,2016,《集体经济模式下苏南农村妇女地位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12期。
  • 王云五主编,1979,《礼记今注今译》,王梦鸥注释,台湾:商务印书馆。
  • 吴文藻,2010,《论社会学的中国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 吴毅,2002,《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 吴毅,2001,《“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开放时代》第12期。
  • 吴正东,2012,《明清时期湖南人口与社会变迁》,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 项飙,2018,《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笑冬,2002,《最后一代传统婆婆》,《社会学研究》第3期。
  • 徐昕,2005,《论私力救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徐勇,2007,《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徐勇,1997,《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二十一世纪》第8期。
  • 亚里士多德,1983,《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阎云翔,1998,《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
  • 杨华,2008,《纠纷性质及其变迁的原因》,《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杨华,2008,《农村人情的性质及其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
  • 杨华,2010,《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 杨善华、侯红蕊,1999,《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第6期。
  • 张爱华,2011,《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理论界》第10期。
  • 张静,2019,《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2018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张早林,2018,《工厂关系的计划化、社会化和世界化——意大利自主论马克思主义“工厂社会”思想的三个发展环节》,《山东社会科学》第7期。
  • 赵鼎新,2016,《国家合法性和国家社会关系》,《学术月刊》第8期。
  • 折晓叶、陈婴婴,2011,《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 郑群明、贺小荣、陈耿,2004,《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人文地理》第1期。
  • 郑士源、徐辉、王浣尘,2005,《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系统工程》第3期。
  • 周飞舟,2006,《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 周飞舟,2012a,《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社会》第1期。
  • 周飞舟,2012b,《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朱晓阳,2003,《罪过与惩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竺乾威,2012,《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公共行政评论》第2期。

参考文献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0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