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甘肃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举措研究

摘要

甘肃坐拥丰富的长城、长征文化资源,在梳理这些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总结甘肃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状成效,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提升甘肃国家文化公园品质、传承长城和长征精神、构建甘肃文化旅游大通道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通过发挥国家文化公园的多重效益和综合功能,将甘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打造成甘肃国家文化公园的金名片。

作者

郭弘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及甘肃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今年甘肃将推动长城、长征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每日甘肃网,http://culture.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1/13/017331732.shtml。
  • 《甘肃省部署2020年文物工作 将推动长城长征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国甘肃网,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20/01/11/012302577.shtml。
  • 《甘肃会宁将打造长征文化国家纪念公园》,甘肃文化产业网,http://www.gansuci.com/2018/0828/18715.shtml。
  • 《甘肃临洮:依托四张文化名片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人民网甘肃频道,http://gs.people.com.cn/n2/2019/0516/c183348-32946286.html。
  • 《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领导小组推进会召开》,中国甘肃网,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20/04/23/012371573.shtml。
  • 《扩大“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甘肃着力打造“六大文化工程”》,中国甘肃网,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9/12/11/012283099.shtml。
  • 雷蕾、李骊明:《国家文化公园开发与陕西大遗产资源》,《西部大开发》2019年第6期。

甘肃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举措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9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甘肃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行的现状及成效
    1. (一)甘肃省初步规划“338”的总体布局
    2. (二)文物保护利用效果显著
      1. 1.甘肃省长城保护工作情况
      2. 2.甘肃省文物法制和管理体系持续完善
      3. 3.甘肃加大展示宣传力度,让文物“活起来”
    3. (三)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力度
      1. 1.形成旅游整体联动的空间格局——以会宁县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2. 2.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以临洮县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 二 甘肃推动国家长城、长征国家公园建设不足之处分析
    1. (一)以粗放型为主,缺乏深度挖掘
    2. (二)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强烈
    3. (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有影响力的创意
    4. (四)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品牌效应不足
    5. (五)对外宣传展示力度不足
    6. (六)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低、联动少
  • 三 甘肃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1. (一)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长城、长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体系
      1. 1.加强政策保障
      2. 2.对前期调研、论证、规划和评估进行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3. 3.加强长征文物整体保护
      4. 4.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5. 5.加大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宣传力度
    2. (二)推进学术研究工程,活态传承长城、长征精神和文化
    3. (三)构建以长城文化、长征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大廊道发展新格局
      1. 1.强化品牌效应,促进文旅融合
      2. 2.升华线路整合,加强联动效益
      3. 3.利用节会凸显文旅产业带动效应
      4. 4.制定正确营销策略,加强文旅资源优势宣传
    4. (四)延伸产业链,开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
    5. (五)国家文化公园: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
      1. 1.通过国家文化公园,把甘肃长城、长征文化整合起来,使其具有统一性、规范性、系统性,同时又不失其鲜活的个性与独特的文化价值
      2. 2.发挥国家文化公园的多重效益和综合功能,确立分类、分级、分期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项目,将其纳入甘肃文化的大视野中,提升长城、长征的品牌效应
      3. 3.甘肃国家文化公园起到弘扬传统文化、光大文化传统的作用,成为文化认知、传承、教育的载体、平台和阵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