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网络环境下公众建立信息信任的心理基础

摘要

网络环境影响公众的信息获取,也影响公众的信息判断。生存在动态且复杂的网络场域中,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进行信息判断并衡量是否交付信任成为网民日常事务。本文发现,一方面,网民知觉到的网络信息充分性和信息来源可控性、权威性对其信息信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网民也将网络环境建构成共识化、阶层化和道德化的面貌,并且倾向于发展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作为纠错保障机制。该研究发现揭示出网民对网络社会环境的适应与建构的心理特征与条件,对媒体优化报道和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

闫玉荣 作者单位:闫玉荣,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杨宜音 作者单位:杨宜音,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Yan Yurong
Yang Yiyin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 [2]回首这一年,我们被反转了多少次[EB-OL].法制网,2018-12-19,https://mp.weixin.qq.com/s/B8W7VB5OIESm73Rntofesg.
  • [3]〔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4-118.
  • [4]岳甜,王新童,刘悦.反转新闻的网络舆论演变机制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8(2):92-94.
  • [5]马旭.“微传播”场域中的信息碎片化与误读——基于“罗尔事件”中一个细节的网络民族志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166-169.
  • [6]喻国明.“抢盐风波”的生成因素、传播路径、议题演化及媒介表现——基于网络文本的智能化舆情技术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1(5):58-60.
  • [7]张旭阳.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角色对网民信任及行为的影响——基于三个城市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新闻记者,2018(6):75-82.
  • [8]张洪忠,何苑,马思源.官方与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信任度对社会信心影响的中介效应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18(4):98-107.
  • [9]朱博文,罗教讲.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吗?——基于数据CSS2013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7(3):70-78.
  • [10]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9、41-42.
  • [11]刘少杰.中国市场交易秩序的社会基础——兼评中国社会是陌生社会还是熟悉社会[J].社会学评论,2014(2):28-34.
  • [12]焦玉良.熟人社会、生人社会及其市场交易秩序——与刘少杰教授商榷[J].社会学评论,2015(3):25-32.
  • [13]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3):61-69.
  • [14]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J].读书,2011(1):19-25.
  • [15]郑也夫.走向杀熟之路——对一种反传统历史过程的社会学分析[J].学术界,2001(1):58-76.
  • [16]刘少杰.陌生关系熟悉化——优化市场交易秩序的本土化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60-167.
  • [17]冯茜.泛道德化批判之思:道德的越位与复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24-31.
  • [18]Tajfel,H.,Turner,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A].in W.G.Austin,S Worchel 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egroup Relations[C].Chicago:Nelson-Hall,1986:7-24.
  • [19]Turner,J.C.,Reynolds,K.J..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A].in P.A.M.Van Lange,A.W.Kruglanski & E.T.Higgins eds.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C].London:Sage,2012:399-417.
  • [20]胡琳丽,杨宜音,郭晓凌.转型期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层级性特征——基于深圳、哈尔滨、烟台调查数据的探索性研究[J].学术研究,2016(6):46-55.
  • [21]王俊秀.关注阶层心态,提高民众获得感[A].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23.
  • [22]高文珺.城市居民主观社会阶层特点分析——基于CASS-INTELLVISION社会心态调查数据[A].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4-45.
  • [23]Echterhoff,G.Shared reality theory[A].in P.A.M.Van Lange,A.W.Kruglanski & E.T.Higgins eds.,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C].London:Sage,2012:180-200.
  • [24]Echterhoff.,G.,Higgins,T.& Levine,J.M.Shared reality:Experiencing commonality with others' inner states about the world[J]..Vol.4,no.5,2009:496-521.
  • [25]杨宜音.社会心态:风险社会中心理共享现实的建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6):43-48.
  • [26]〔美〕尤斯拉纳,埃里克.信任的道德基础[M].张敦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 [27]Newton,K.Who trusts?:The origins of social trust in seven societies[J].,Vol.5,no.2,2003:93-137.
  • [28]Yamagishi,T.,Kikuchi,M.& Kosugi,M.,Trust,Gullibility,and Social Intelligence[J].,Vol.2,no.1,1999:145-161.
  • [29]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11-22.
  • [30]高学德.2016中国社会信任调查报告[A].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7-141.
  • [31]翟学伟.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J].社会,2014(1):1-26.
  • [32]黄金兰.网络熟人社会的逻辑及其法治意义——从熟人社会规范式微说起[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3):41-51.
  • [33]杨宜音.自我及其边界:文化价值观取向角度的研究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1998(6):25-29.
  • [34]张强.自媒体对媒介接近权的影响[J].西部学刊,2016(6):17-19.
  • [35]禁止人肉搜索,有“法”还得有“治”[EB-OL].新华社,2019-1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757100281487633&wfr=spider&for=pc.
  • [36]Festinger,L.[M].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 [37]郭琦.“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信任秩序——由西方社会信任的模式反观中国之信任现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27-29.
  • [38]〔美〕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39]Ruthig,J.C.,Chipperfield,J.G.,Perry,R.P.,Newall,N.E.& Swift,A.Comparative Risk and Perceived Control: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J].,Vol.147,No.4,2007:345-369.
  • [40]Infurna,F.J.,Gerstorf,D.,Ram,N.,Schupp,J.& Wagner,G.G.Long-term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perceived control[J].,Vol.26,No.3,2011:559-575.
  • [41]Dweck,C.S.From Need to Goals and Representations:Foundations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Motivation,Personality,and Development[J]. Vol.124,no.6,2017:689-719.
  • [42]吴莹,杨宜音.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社会心理学中“共识”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3(2):159-166.
  • [43]白淑英,崔静.从意义建构到共识达成——关于网络集体行动的一个解释模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16.
  • [44]俞睿玮,刘文,张中敏.公平敏感性和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59.
  • [45]Oishi,C.& Yoshida,F.Black Sheep Effect and Ingroup Favoritism in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J].,Vol.73,No.5,2002:405-411.
  • [46]〔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441.
  • [47]郭忠.论冲突中的道德和法律[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2):28-36.
  • [48]李斌.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与治理范式新转向[J].新闻记者,2018(5):28-34.
  • [49]戴木才.以德治国与中国社会资本的重建[J].伦理学研究,2003(1):7-11.
  • [50]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J].中州学刊,2018(6):84-90.
  • [51]杨宜音.契约社会还有多远[J].人民论坛,2009(24):23-24.

网络环境下公众建立信息信任的心理基础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3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 二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 (一)社会变迁与个体知觉
    2. (二)信息信任与网络社会
  • 三 知觉到的网络信息信任环境对信息判断的影响
    1. (一)知觉到的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的充分与不足
    2. (二)知觉到的网络环境:信息来源的可控与失控
    3. (三)知觉到的网络环境:信息来源权威性的高与低
    4. (四)知觉到的网络环境特征对信息信任的影响
  • 四 网民对网络信息信任环境的适应与建构
    1. (一)“我们感”:信息信任判断的规范共识
    2. (二)基于“层际距离”的认知:信息信任判断的阶层化
    3. (三)“泛道德化”的认知评价倾向:道德化信息信任判断
    4. (四)“制度保障”:信息信任判断的纠错保障手段
  • 五 结语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