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十四五”时期吉林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工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本报告深入分析了吉林省工业经济“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十四五”时期吉林省工业发展重点领域,阐述分析各重点行业发展路径,尤其是针对增强吉林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方面给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作者

王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吕承超、崔悦:《中国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及时空收敛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年第9期,第62~79页。
  • [2]任保平、宋雪纯:《“十四五”时期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学术界》2020年第9期,第58~65页。
  • [3]刘鸿渊、蒲萧亦、刘菁儿:《长江上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第56~67+2页。
  • [4]张新、胡鞍钢、陈怀锦、温雅婷:《“十四五”创新发展基本思路:加快建设世界创新强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55~165+205页。
  • [5]钞小静、薛志欣:《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49~56页。
  • [6]陈锡稳:《我国制造业质量变革战略研究》,《宏观质量研究》2020年第1期,第124~128页。
  • [7]盛朝迅:《“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改革》2020年第2期,第5~19页。
  • [8]蓝乐琴、黄让:《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6期,第10~17页。
  • [9]刘梦、胡汉辉:《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第19~35页。
  • [10]张志元:《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现实路径》,《理论探索》2020年第2期,第87~92页。
  • [11]陈旭升、李云峰:《制造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高质量发展——基于创新引领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6期,第92~101页。
  • [12]李世春:《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基于建筑业的调研》,《学术研究》2020年第3期,第88~94页。
  • [13]傅为忠、储刘平:《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的TOPSIS评价模型》,《工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9期,第145~152页。
  • [14]尚会永、白怡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中州学刊》2019年第1期,第23~27页。
  • [15]郭朝先:《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对策》,《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50~59页。

“十四五”时期吉林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7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意义
  • 二 “十三五”时期吉林省工业发展情况
    1. (一)工业经济承压下行
    2. (二)工业投资大幅下降
    3. (三)重点产业仍发挥较强支撑作用
    4. (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5. (五)“两化”融合日益深化
    6. (六)产业创新态势逐步显现
    7. (七)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 三 “十三五”时期吉林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2. (二)高端工业产品发展不足
    3.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慢
    4. (四)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
    5. (五)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6. (六)营商环境建设滞后
  • 四 推动吉林省“十四五”时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体系
      1. 1.汽车产业
      2. 2.食品产业
      3. 3.石油化工产业
      4. 4.装备制造业
      5. 5.医药工业
    2. (二)不断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1. 1.加强基础领域研发创新
      2. 2.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
      3. 3.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3. (三)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1. 1.全力推动降本减负
      2.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3. 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4.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5. 5.加强创新人才支撑
      6. 6.打造一批示范试点
      7. 7.确保安全稳定生产
      8. 8.强化监督考核落实
      9. 9.开展相关政策研究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