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发展生产脱贫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家建、张琼文、胡俞,2015,《项目制与政府间权责关系演变:机制及其影响》,《社会》第5期。
  • 陈龙,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背景、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第5期。
  • 邓维杰,2014,《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第6期。
  • 杜春林、张新文,2015,《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
  • 葛志军、邢成举,2015,《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 贺东航、牛宗岭,2015,《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11期。
  • 江维国,2016,《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现代经济探讨》第4期。
  • 李博,2016,《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地方性实践——以精准扶贫视角看A县竞争性扶贫项目》,《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
  • 李小云,2013,《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贵州社会科学》第7期。
  • 梁波、王海英,2010,《市场、制度与网络:产业发展的三种解释范式》,《社会》第6期。
  • 刘磊,2016,《精准扶贫的运行过程与“内卷化”困境——以湖北省W村的扶贫工作为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 罗必良,2017,《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农村经济》第1期。
  • 隋筱童,2017,《刍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误区》,《改革与战略》第1期。
  • 汪三贵、Albert Park、Shubham Chaudhuri、Gaurav Datt,2007,《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管理世界》第1期。
  • 汪三贵、郭子豪,2015,《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 王敬培、任大鹏,2016,《“典范”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标准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王宇、李博、左停,2016,《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基于精细社会理论的视角》,《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 谢瑾岚,2017,《中央一号文件与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与改革》,6月14日,https://www.ddvip.com/weixin/20170614A01FDH00.html。
  • 邢成举,2014,《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制度、权力与社会结构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 邢成举,2017,《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中国科技论坛》第1期。
  • 张瑶瑶,2016,《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首超1000亿元》,《中国财经报》10月15日,第1版。
  •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12月31日。
  • 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2015,《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第6期。
  • 波兰尼,卡尔,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 狄金华,2016,《精准扶贫中的责任归属与对策》,《学习时报》11月17日,第5版。
  • 付江月、陈刚,2018,《西部贫困山区产业扶贫发展研究——以贵州黔南龙山镇为例》,《开发研究》第1期。
  • 黄承伟、邹英、刘杰,2017,《产业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和深化路径——兼论产业精准扶贫的印江经验》,《贵州社会科学》第9期。
  • 李棉管,2017,《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社会学研究》第1期。
  • 李小云,2017a,《精准扶贫难在哪里?》,http://rmfp.people.com.cn/n1/2016/1012/c406725-2877312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 李小云,2017b,《把深度性贫困的治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http://theory.gmw.cn/2017-04/24/content_24284434.htm。
  • 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等,2006,《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林万龙、华中昱、徐娜,2018,《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实践困境与解决对策——基于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区若干贫困县的调研总结》,《经济纵横》第7期。
  • 任超、袁明宝,2017,《分类治理: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困境与重点方向——以湖北秭归县为例》,《北京社会科学》第1期。
  • 任守云、潘璐,2016,《作为场域的市场:农民销售处境与结构限制——以河北李村李子销售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 森,阿马蒂亚,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石友金、肖国安、朱有志、邹新月,1998,《脱贫致富与制度创新——湘赣老区开发式扶贫的理性思考》,《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 孙兆霞,2015,《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3期。
  • 檀学文、李成贵,2010,《贫困的经济脆弱性与减贫战略述评》,《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
  • 吴重庆,2016,《小农与扶贫问题》,《天府新论》第4期。
  • 邢成举,2017,《产业扶贫与扶贫“产业化”——基于广西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许汉泽、李小云,2017,《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杨帆、章晓懿,2016,《可行能力方法视阈下的精准扶贫:国际实践及对本土政策的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 殷浩栋,2016,《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农经》第10期。
  • 张春敏,2017,《产业扶贫中政府角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云南社会科学》第6期。
  • Hick,R. 2012. “The Capability Approach:Insights for a New Poverty Focus.”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1:291-308.
  • Narayan-Parker,Deepa,eds. 2002. Empower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Asourcebook.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 艾云、周雪光,2013,《资本缺失条件下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兴起——以一个乡镇农业市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8期。
  • 格兰诺维特,马克、理查德·斯威德伯格,2014,《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瞿铁鹏、姜志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2018,《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增长》,2月1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01_1579703.html。
  • 黄旦、郭丽华,2008,《媒体先锋: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新闻大学》第4期。
  • 黄宗智,2012,《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开放时代》第3期。
  • 纪廉,莫洛·F.,等,2006,《新经济社会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姚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林晖,2016,《产业扶贫助力3000万贫困人口“摘帽”》,10月16日,http://www.gov.cn/xinwen/2016-10/16/content_5119954.htm。
  • 帕特尔,拉吉,2008,《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郭国玺、程剑峰译,东方出版社。
  • 孙兆霞,2015,《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3期。
  • 姚洋,2017,《小农生产过时了吗?》,《北京日报》3月6日,第18版。
  • 叶敬忠,2013,《没有小农的世界会好吗?——兼序〈新小农阶级〉中译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郑风田、程郁,2005,《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管理世界》第7期。
  • 周立,2008,《粮食主权、粮食政治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第4期。
  • Bebbington,A. 1999. “Capitals and Capabilities: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Peasant Viability,Rural Livelihoods and Poverty.” World Development 27:2021-2044.
  • Bernstein,Henry. 2010. Class Dynamics of Agrarian Change(Halifax and Winnipeg:Fernwood Publishing).
  • Carney,Diana. 1998.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What Contributions Can We Make?” 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Field,John. 2003. Social Capital(London:Routledge).
  • Francis,Elizabeth. 2000. Making a Living:Changing Livelihoods in Rural Afric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 Hebinck,Paul,Jan Douwe van der Ploeg and Sergio Schneider. 2014. “The Construction of New,Nested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R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Some Introductory Notes,” p.4.
  • Hebinck,Paul,Jan Douwe van der Ploeg and Sergio Schneider. 2015. “The Construction of New,Nested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R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Some Introductory Notes.” in Hebinck,P.,J.D.van der Ploeg and S.Schneider,eds.,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arkets(Abingdon:Routledge).
  • Long,Norman. 2007. “Resistance,Agency and Counter-Work:A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in Wright,W. and G.Middendorf,eds.,The Fight over Food:Producers,Consumers,and Activists Challenge the Gobal Food System(Pennsylvan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McMichael,Philip. 2013. Food Regimes and Agrarian Questions(Halifax and Winnipeg:Fernwood Publishing).
  • Milone,P. and F.Ventura. 2014. “The Visible Hand in Building New Markets for Rural Economies.” in Hebinck,P.,J.D.van der Ploeg and S.Schneider,eds.,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arkets(London:Routledge).
  • North,L. and J.Cameron. 2000. “Grassroots-Base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Ecuad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orld Development 28:1751-1766.
  • Ploeg,Jan Douwe van der,Ye Jing Zhong and Sergio Schneider. 2010. “Rural Development Reconsidered:Building 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China,Brazil and the European Union,” Revista di Economia Agraria 65:163-190.
  • Ploeg,Jan Douwe van der,Ye Jingzhong and Sergio Schneider. 2012.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Nested,Market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China,Brazil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9:133-173.
  • Ploeg,Jan Douwe van der. 2008. “The New Peasantries:Struggles for Autonomy and Sustainability in an Era of Empire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Earthscan.
  • Ploeg,Jan Douwe van der. 2014. “Newly Emerging,Nested Markets: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in Hebinck,P.,J.D.van der Ploeg and S.Schneider,eds.,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arkets.
  • Scoones,Ian. 2009. “Livelihoods Perspectiv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6:171-196.
  • Shanin,Teodor. 1973. “The Nature and Logic of the Peasant Economy 1:A Generalization.”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1:63-80.
  • Ventura,Flaminia and Pierluigi Milone. 2000.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Product Farms:Farm Butcheries in Umbria.” Sociologia Ruralis 40:452-465.
  • Woolcock,M. 1998.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s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Theory and Society 27:151-208.
  • 陈晓兰、沙万强、贺立龙,2016,《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来自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调查报告》,《农村经济》第1期。
  • 邓维杰,2014,《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第6期。
  • 胡振光、向德平,2014,《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学习与实践》第4期。
  • 李博、左停,2016,《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李旭旦,2000,《反贫困与农业产业化》,《经济问题探索》第4期。
  • 李志萌、张宜红,2016,《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以赣南老区为例》,《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
  • 刘北桦,2016,《产业扶贫需要注意四个问题》,《农经》第8期。
  • 马良灿,2014,《农村产业化项目扶贫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2015,《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 唐睿、肖唐镖,2009,《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
  • 万君、张琦,2017,《“内外融合”:精准扶贫机制的发展转型与完善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谢小芹,2017,《“双轨治理”:“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一种分析框架——基于广西圆村的田野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许汉泽、李小云,2016,《“精准扶贫”的地方实践困境及乡土逻辑——以云南玉村实地调查为讨论中心》,《河北学刊》第6期。
  • 许汉泽、李小云,2017,《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曾红萍,2015,《地方政府行为与农地集中流转——兼论资本下乡的后果》,《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
  • 折晓叶、陈婴婴,2011,《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 周飞舟,2006,《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 左停、杨雨鑫、钟玲,2015,《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第8期。

发展生产脱贫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4.3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1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研究
    1. 一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衔接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
    2. 二 精准扶贫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机制
      1. (一)制度典范:精准扶贫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供给
      2. (二)数据共享:精准扶贫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管理
      3. (三)疏导机制:精准扶贫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产能化解
      4. (四)内向监控:精准扶贫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功能评估
    3. 三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精准扶贫提供的机遇空间
      1. (一)配置型资源下移:精准扶贫持续性的延长
      2. (二)权威型资源供给:精准扶贫综合性的增强
      3. (三)扶贫规则变迁:多元组合型扶贫治理模式的形成
    4. 四 结论与讨论
  • 2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其对策
    1. 一 分析框架: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2. 二 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来自陕南A县的考察
      1. (一)参与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选择悖论
      2. (二)社会机会挤压造成扶贫主体缺失与目标异化
      3. (三)发展能力排斥引发贫困农户市场化困境
    3. 三 产业扶贫的可行路径与对策建议
      1. (一)贫困农户赋权与产业模式选择创新
      2. (二)分类治理与叠加支持突破“贫困陷阱”
      3. (三)市场资本规制与扶贫制度供给侧改革
    4. 四 结语与讨论
  • 3 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
    1. 一 贫困小农的脱贫挑战
    2. 二 贫困小农的“产业”与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行动
      1. (一)另一种产业:小农生产
      2. (二)另一种市场:巢状市场
      3. (三)另一种生产扶贫方式:巢状市场小农扶贫
    3. 三 巢状市场的特点
      1. (一)市场的多元形态
      2. (二)巢状市场的结构
    4. 四 巢状市场小农扶贫的功能
      1. (一)“生产扶贫”的两种方式
      2. (二)巢状市场小农扶贫的效果
    5. 五 结论与讨论
  • 4 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内在机理与可行路径
    1. 一 问题的提出
    2. 二 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1. (一)精准识别脱靶与扶贫产业需求排斥
      2. (二)产业扶贫认定原则的固化与产业类型路径依赖
      3. (三)产销失衡的市场困境
      4. (四)在村干部及驻村工作组遭遇管理困境
      5. (五)政策调整弱化扶贫实效
    3. 三 行政绩效消解扶贫绩效
      1. (一)政绩为导向的压力型体制
      2. (二)政府行为逻辑对扶贫绩效的消解
    4. 四 市场联结缺位和分散的扶贫部门体制
      1. (一)风险阻滞与市场主体弱化
      2. (二)缺乏因类施策的产业扶贫选项
      3. (三)政出多门的扶贫性政策福利稀释效应
    5. 五 “双轨治理”的激励缺失及治理悖论
      1. (一)在村干部与农民的社会距离
      2. (二)驻村干部的难以嵌入
    6. 六 结论与建议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