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中国审美公共性的现代起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研究

摘要

审美公共是自由意志独立于天下、家族、契约规则、货币媒介、阶级政治、语言交往等而反思判断的结果;并且,主体感受(自然)—心性想象—秩序规划的审美感通是“启蒙”“革命”等公共想象(文化)研究的深化。在自由意志—组织、感性形式—现实融通之间,符码构成审美公共研究的范导。“孔子”等观念单元的数据统计,提取“尊孔—倒孔”的符码演变,以表征主体感性秩序的公共转型;“公议”的小说以诗艺行动展现“公性情”并现出革命符码制作技术的限度;“典型”的公共行动论着力分疏“典型”符码与国家秩序间的张力,希冀以德性/政治“行动”的“典型”学来超拔诗艺的“性格”论;公共艺术超越私人美化、审美等级的公共关怀等理性形式,从身心的感通层面塑造或表征社会治理的公信秩序。学案中呈现的孔子符码、典型、数字编码等审美范型是主体由感觉刺激的完型(自然)获致公共的美学创生:这是解救程序宪政学的“合理化”(公域)困境和主体间原子化(私域)弊端的理据;同时也存在总体性意识形态规训、利用审美共通感的社会面相:现代中国审美学的公共性处于“政艺合一”的诉求或“政—艺分离”的反思当中。

作者

李河成 ,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美学。
谭秀云 ,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讲师、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中国审美公共性的现代起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5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在知性秩序与自由心性之间:现代中国审美公共性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 二 公共性:对革命、启蒙话语及其政治美学的超越——议题研究的现状与研究的可能
  • 三 公共性的古今分判和审美公共性在中国现代美学的诸种面相及其反思——议题研究的目标和纲要
  • 四 进一步的美学思考:由实体哲学转向间性哲学的反思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