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技术化社会治理的异步困境

摘要

本文以“技术作恶”的特征性现象为讨论起点,认为“技术作恶”有一个共同的社会特征:既有的社会规范无力约束新兴的技术行为。文章回顾了社会学的技术研究知识脉络,指出埃吕尔的技术化社会概念是理解治理困境的知识路径,技术化社会3.0版的基本特征是技术从组织化应用迈向社会化应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个体化发展,也推动了行动者不可识别、不在场的场景化行动空间的发展。个体化、场景化、不可识别、不在场的叠加,让技术行为特征变得难以预见,进而让现行的属地治理逻辑失灵、规则失效,构成了技术行动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异步,这也是技术化社会治理困境的根源。

作者

邱泽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Qiu Ze-qi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奥格本·威廉·费尔丁,1989,《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陈育国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 彼特·布劳,1991,《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布莱恩·阿瑟,2014,《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曹东溟、王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 蔡禾、张蕴洁,2017,《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整合——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 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 龚维斌,2014,《中国社会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哈贝马斯·尤尔根,1999,《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
  • 吉登斯·安东尼,2000,《现代性的后果》,田禾、黄平译,译林出版社。
  • 卡斯泰尔·曼纽尔,2001,《信息化城市》,崔保国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 李培林,2014,《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荣山,2012,《现代性的变奏与个体化社会的兴起——乌尔里希·贝克“制度化的个体主义”理论述评》,《学海》第5期。
  • 李友梅,2017,《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社会学研究》第6期。
  • 刘电光、王前,2009,《埃吕尔的技术环境观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第9期。
  • 刘振业,2004,《组织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与组织结构的互动机制——来自青岛啤酒公司的案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路风,1989,《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罗伯特·金·默顿,2000,《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
  • 马克斯·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迈克斯·泰格马克,2018,《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汪婕舒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 邱泽奇,2005,《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社会学研究》第2期。
  • 邱泽奇,2008,《技术与社会变迁》,载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邱泽奇,2014,《中国人为谁而奋斗?》,载包智明主编《社会学名家讲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邱泽奇,2017,《技术与组织:多学科研究格局与社会学关注》,《社会学研究》第4期。
  • 邱泽奇、张樹沁、刘世定、许英康,2016,《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第10期。
  • 王诗宗,2009,《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夏保华,2015,《简论早期技术社会学的法国学派》,《自然辩证法研究》第8期。
  • 夏保华,2016,《简论莫斯的技术社会学思想》,《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期。
  • 阎云翔,2012,《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曾庆捷,2017,《“治理”概念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 张成岗、黄晓伟,2018,《技术社会学的学科史反思:技术与现代性的互构论视角》,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年会。
  • 张虎祥、仇立平,2015,《社会治理辨析:一个多元的概念》,《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 张林江,2015,《社会治理十二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周红云,2015,《社会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
  • Bang,Henrik Paul. 2003. Governance a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Barley,Stephen R. 1986. “Technology as an Occasion for Structuring: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s of CT Scanners and the Social Order of Radiology Departmen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11:78-108.
  • Beck,Ulrich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2002. Individualization: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 Ltd.
  • Beck,Ulrich & Mark Ritter.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Newbury Park,Calif.:Sage Publications Ltd.
  • Bijker,Wiebe E.,Thomas Parke Hughes,& Trevor Pinch. 198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Cambridge,Mass.:MIT Press.
  • Ellul,Jacques. 1964.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 Translated by J.Wikinson. New York:Vintage Books.
  • Oudshoorn,Nelly & Trevor Pinch. 2003. How Users Matter: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ies. Cambridge,Mass.:MIT Press.
  • Perrow,Charles. 1991. “A Society of Organizations.” Theory and Society,206:725-762.
  • Rosa,Hartmut & Jonathan Trejo-Mathys. 2013. Social Acceleration:A New Theory of Modernit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Volti,Rudi. 2014. Societ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York:Worth Publishers.

技术化社会治理的异步困境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2.8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