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不对称制度条件下的产品创新

摘要

本文引入不对称制度,分析其对博弈过程和结局可能造成的影响,探讨了不完全合约下企业之间互动创新的过程,指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实施缺陷,不仅使创新活动缺乏激励,而且使创新成果的分配不利于中方。本文采用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提出了“引入不对称制度”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在互动创新过程中,具有合作激励的双方之间会产生一系列关于权益归属的谈判。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谈判双方总是会动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的谈判地位。当双方处于不对称制度环境下时,将制度因素引入博弈过程就会导致双方谈判地位的变化,进而改变均衡选择的结果。

作者

林海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8级硕士,目前供职于厦门银芮金融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Lin Hai-dui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埃里克·冯·希普尔,2005,《创新的源泉:追循创新公司的足迹》,柳卸林、陈道斌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 安娜李·萨克森尼安,1999,《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曹蓬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 安同良、施浩、Alcorta,2006,《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2期。
  • 奥利弗·哈特,2006,《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费方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彼特·布劳,1988,《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等译,华夏出版社。
  • 程金伟、费方域,2010,《重复博弈下的研发联盟治理模式》,《现代管理科学》第12期。
  • 道格拉斯·诺斯,199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
  •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2009,《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译,华夏出版社。
  • 肯·宾默尔,2010,《博弈论教程》,谢识予等译,格致出版社。
  • 刘世定,2011,《经济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刘学等,2008,《信任、关系、控制与研发联盟绩效——基于中国制药产业的研究》,《南开经济评论》第3期。
  • 王水雄,2005,《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知识产权出版社。
  • 吴延兵,2007,《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创新》,《经济研究》第5期。
  • 姚建春、雷兴长,2007,《美国专利保护制度的特点分析》,《社科纵横》第10期。
  • 约瑟夫·熊彼特,199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
  • 约瑟夫·熊彼特,2009,《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周黎安、罗凯,2005,《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第3期。

不对称制度条件下的产品创新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2.5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分析
    1. (一)关于创新源泉的研究
    2. (二)关于制度与创新的研究
    3. (三)关于创新中的谈判地位研究
    4. (四)关于中国企业的创新研究
  • 三 引入不对称制度的创新研究
    1.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 1.互动创新
      2. 2.互动创新中的不完全合约
      3. 3.对称制度和不对称制度
    2. (二)引入不对称制度的博弈模型
      1. 1.协调博弈模型
      2. 2.坚持力博弈模型
      3. 3.引入不对称制度的博弈模型
  • 四 案例分析一:互动创新过程
    1. (一)M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其创新能力
      1. 1.丰富的产品制造经验
      2. 2.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接班人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3. 3.成熟的产业体系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
    2. (二)互动创新过程
      1. 1.采购商提出模糊的需求
      2. 2.制造商提供详细的产品设计方案
      3. 3.持续的信息反馈推进创新过程
      4. 4.小结
  • 五 案例分析二:尴尬的结局
    1. (一)创新成果“不合理”的分配结构
    2. (二)不对称的谈判地位
      1. 1.双方掌握对他人有诱惑力的资源和自己不依赖于他人资源的相对状况
      2. 2.替代性选择的多少
      3. 3.专用性资产投入的情况
    3. (三)不对称制度条件下的博弈过程
      1. 1.引入不对称专利保护制度条件前的讨价还价
      2. 2.引入不对称专利保护制度条件:博弈双方认知的改变
  • 六 总结和研究展望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