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流动儿童城乡文化适应对物质主义的影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摘要

本研究以武汉市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流动儿童的物质主义水平,探讨城乡文化双重适应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存在着中等偏低的物质主义价值倾向,六年级高于五年级;(2)在控制年级、性别的作用后,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与物质主义显著正相关;在城市文化适应较低时,农村文化适应对物质主义有抑制作用;(3)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与安全感无关,但其中的内隐观念维度会降低安全感进而提升物质主义;(4)在城市文化适应较低时,农村文化适应会通过降低安全感而显著促进物质主义倾向,体现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验证了物质主义的城市环境接触说和不安全感假说两种作用机制,而且不安全感一方面直接来自城市文化观念,另一方面来自原有的农村文化与主流的城市文化的文化冲突,从而拓展了物质主义形成的理论。

作者

张春妹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全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2017级本科生。
孙晓铜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
Zhang Chunmei
Quan Xiang
Sun Xiaotong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艺妮、李纯青、金晓彤,2016,《地位消费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保护的影响机理》,《财经问题研究》第5期。
  • 丛中、安莉娟,2004,《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2期。
  • 郭博达、张立新、张镇,2019,《青少年物质主义和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期。
  • 郭开元,2017,《社会化视野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法治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第2期。
  • 胡冰、张春妹、韩晓,2013,《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中小学德育》第12期。
  • 黄鹭、冯源,2016,《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第11期。
  • 蒋奖、曾陶然、杨淇越、于方静,2016,《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成因、测量与干预》,《心理科学进展》第8期。
  • 蒋奖、梁静、杨淇越、克燕南,2015,《同伴文化压力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自尊的调节作用》,《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
  • 金晓彤、崔宏静、韩成,2015,《“金玉其外”的消费选择背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与炫耀性消费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
  • 金晓彤、樊茜,2017,《城市居民信息性影响对两代农民工购买意愿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感知价值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机制》,《南京社会科学》第2期。
  • 李刚、刘养卉,2014,《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特点、困境及其路径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第6期。
  • 李路路、范文,2016,《物质与精神兼顾的世俗主义——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 李明、刘维,2017,《流动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消费行为研究》,《经营与管理》第9期。
  • 李升、黄造玉,2018,《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刘东、张震、汪默,2012,《被调节的中介和被中介的调节:理论构建与模型检验》,高中华译,载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编《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 刘红升、靳小怡,2018,《农村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 刘红升、靳小怡,2019,《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概念测量、群体差异和影响因素》,《兰州学刊》第2期。
  • 陆益龙,2010,《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人文杂志》第5期。
  • 陆益龙,2015,《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 陆益龙,2016,《后乡土性: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人文杂志》第11期。
  •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2013,《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严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马红文、朱临,2008,《文化冲突语境下的流动人口犯罪解读》,《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5期。
  • 陶然,2016,《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危机》,《科技展望》第27期。
  • 万明之,2005,《文化冲突理论与青少年犯罪》,《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
  • 王纯磊、何丽,2018,《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弟的文化选择与身份构建研究》,《兰州学刊》第6期。
  • 王慧娟,2012,《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 王孟成、叶浩生,2014,《计划缺失设计——通过有意缺失让研究更高效》,《心理科学进展》第6期。
  • 王中会、孙琳、蔺秀云,2013,《北京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第8期。
  • 王中会、张盼、Jin G.,2014,《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第12期。
  • 温颖、李人龙、师保国,2009,《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S4期。
  • 吴茜玲、罗娇、白纪、侯木兰、李霞,2019,《大学生安全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回避现实社交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5期。
  • 许庆豫、柴江,2014,《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教育评论》第5期。
  • 徐丽琼,2012,《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教育领导研究》第2辑。
  • 叶浩生,1994,《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江苏教育出版社。
  • 袁晓娇、方晓义,2018,《亲子身份认同代沟与流动儿童孤独感: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第7期。
  •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2009,《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2010,《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教育研究》第3期。
  • 张春妹,2014,《现代城乡文化变迁中的心理适应》,《黑龙江社会科学》第4期。
  • 张春妹、丁一鸣、陈雪、周长新,2020,《流动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外化问题行为:自尊和物质主义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第 1期。
  • 张春妹、朱文闻,2017,《流动儿童的双重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2辑。
  • 张华初、楚鹏飞、陶利杰,2019,《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内部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张晶,2010,《趋同与差异:合法性机制下的消费转变——基于北京地区青年女性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6期。
  • 张文龙、叶一舵,2019,《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周静、谢天,2019,《居所流动预期能预测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需要的调节作用》,《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6辑。
  • 周贤润,2017,《从阶级认同到消费认同: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代际转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庄惠芬,2019,《“新市民儿童”社会适应的学校生态系统建构》,《江苏教育》第50期。
  • Achenreiner,Gwen Bachmann. 1997. Materialistic valu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influence in childre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4,82-88.
  • Baron,R.M.,& Kenny,D.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173-1182.
  • Chan,K. 2003. Materialism among Chinese children in Hong Kong. Young Consumers Insight & Ideas for Responsible Marketers,4,47-61.
  • Chang,L.,& Arkin,R.M. 2002. Materialism as an attempt to cope with uncertainty.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19,389-406.
  • Chaplin,L.N.,& John D.R.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self-brand connec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2,119-29.
  • Drissel,D. 2006. Subterranean sourc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hina:Evidence from birth cohort surveys. Asian Criminology,1,137-154.
  • Duan,C.,& Vu,P. 2000. Acculturation of Vietnamese students living in or away from Vietnames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8,225-235.
  • Goldberg,M.E.,Gorn,G.J.,Peracchio,L.A.,& Bamossy,G. 2003. Understanding materialism among youth.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13(3),278-288.
  • Hayes,A.F. 2017.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Guilford publications,393-430.
  • Kasser,T.,Cohn,S.,Kanner,A.D.,& Ryan R.M. 2007. Some costs of American corporate capitalism:A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of value and goal conflicts. Psychological Inquiry,18,1-22.
  • Kasser,T.,& Sheldon,K.M. 2000. Of wealth and death:Materialism,mortality salience,and consumption behaviour. Psychological Science,11,348-351.
  • Kasser,T.,Richard M.Ryan,Charles E.Couchman,& Kennon M.Sheldon. 2004. Materialistic Values: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Tim Kasser and Allen D.Kanner(eds.),Psychology and Consumer Culture,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1-28.
  • None. 2007. Growing up in a material world:Age differences in materialis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4,480-493.
  • Pollay,R.W. 1986. The distorted mirror:Reflections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50(2),18-36.
  • Richins,M.L. 2017. Materialism pathways:The processes that create and perpetuate materialism.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7,480-499.
  • Richins,M.L.,& Dawson,S. 1992. A consumer values orientation for materialism and its measurement: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303-316.
  • Schwartz,S.J.,Unger,J.B.,Zamboanga,B.L.,& Szapocznik,J. 2010.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accultur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65,237-251.
  • Sheldon,K.M. & Kasser,T. 2008. Psychological threat and goal striv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32,37-45.
  • Super,C.M.,& Harkness,S. 1986. The developmental niche:A conceptualization at the interface of child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9,545-569.
  • Ward,C.,& Rana-Deuba,A. 1999.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revisited.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30 (4),422-442.
  • Wong,P.T.P.,& Wong,L.C.J. 2007.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tress and coping. Canadian Psychology,48,53-55.
  • Xu,J. 2010. Children’s materialism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media exposure,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demograph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16,58-74.
  • Zhang,C.,Zhang,G.,& Hu,B. 201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directional acculturation in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ummit Forum of China’s Cultural Psychology,192-199.
  • Zhang,C.,Zhang,G.,& Peng,Y. 2014. The psychology adapta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ummit Forum of China’s Cultural Psychology,185-191.

流动儿童城乡文化适应对物质主义的影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9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和假设
    1. (一)城乡双重文化适应
    2. (二)城乡文化适应与物质主义
      1. 1.物质主义形成的接触假说
      2. 2.物质主义的补偿假说
      3. 3.农村文化适应与城市文化适应的交互作用对安全感的影响
  • 三 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对象
    2. (二)研究工具
      1. 1.《儿童城乡文化适应问卷》
      2. 2.《安全感量表》
      3. 3.《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儿童版)(MVS-c)
    3. (三)数据分析
    4. (四)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四 结果分析
    1. (一)流动儿童城乡文化适应、安全感和物质主义的描述性分析
    2. (二)流动儿童城乡文化适应、安全感和物质主义的相关分析
    3. (三)被中介的调节作用分析
    4. (四)补充分析
  • 五 讨论
    1. (一)流动儿童城乡文化适应、安全感和物质主义的特点
    2. (二)流动儿童城乡文化适应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3. (三)安全感在流动儿童城乡文化适应与物质主义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六 结论与建议
    1. (一)结论
    2. (二)建议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