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传播心理学视角下的情感理论机制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黄旦、李洁:《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 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 黄爱华:《米德自我论的来龙去脉及其要义综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1期。
  • 郭景萍:《库利:符号互动论视野中的情感研究》,《求索》2004年第4期。
  • 邵培仁:《论库利在传播研究史上的学术地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 周象贤、金志成:《情感广告的传播效果及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期。
  • 蒋晓丽、何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 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中州学刊》2018年第2期。
  • 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 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 蔡美瑛:《议题设定理论之发展——从领域迁徙、理论延展到理论整合》,《新闻学研究》1995年第50期。
  • 郭中实:《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 杨莉明:《自我尊重、自我效能与第三人效果中的自我-他人差异》,《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4期。
  • 郭师宇、吕巍:《构建匹配对广告传播效果的机制影响——基于情感、产品属性与论据力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 蒋晶:《情感、动机与捐赠意向:基于情感适应理论的公益广告效果研究》,《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4期。
  • 袁光锋:《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
  • 杨若文、朱希良、郑国琪:《新闻情感信息与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探讨之七》,《今传媒》2008年第11期。
  • 王晶红、张骏德:《谈灾难新闻中的情感因素与媒介表达——以5·12汶川地震为个案》,《新闻记者》2008年第7期。
  • 杜骏飞:《发展理性指引下的情感新闻——以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为例》,《视听界》2007年第6期。
  •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桓译,华夏出版社,1999。
  •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
  •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 〔美〕哈里斯:《媒介心理学》,相德宝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英〕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Scheff,Thomas J.,“Shame and self in society,” Symbolic Interaction 26(2003).
  • Scheff,Thomas J. and Retzinger,Suzanne M.,Emotions and violence:Shame and rage in destructive conflicts (MA:Lexington Books,1991).
  • McGaugh,J.L.,“The amygdala modulates the consolidation of memories of emotionally arousing experiences,”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7(2004).
  • Levine,L.J. & Pizarro,D.A.,“Emotion and memory research:A grumpy overview,” Social Cognition 22(2004).
  • McCombs,M. & Shaw,D.,“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oion Quarterly 36(1972).
  • Katz,E.,Gurevitch,M. & Hass,H.,“On the use of the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 American Sociologist Review 2(1973).
  • Davison,W.P.,“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1983).
  • 黄旦、李洁:《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 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 黄爱华:《米德自我论的来龙去脉及其要义综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1期。
  • 郭景萍:《库利:符号互动论视野中的情感研究》,《求索》2004年第4期。
  • 邵培仁:《论库利在传播研究史上的学术地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 周象贤、金志成:《情感广告的传播效果及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期。
  • 蒋晓丽、何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 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中州学刊》2018年第2期。
  • 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 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 蔡美瑛:《议题设定理论之发展——从领域迁徙、理论延展到理论整合》,《新闻学研究》1995年第50期。
  • 郭中实:《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 杨莉明:《自我尊重、自我效能与第三人效果中的自我-他人差异》,《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4期。
  • 郭师宇、吕巍:《构建匹配对广告传播效果的机制影响——基于情感、产品属性与论据力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 蒋晶:《情感、动机与捐赠意向:基于情感适应理论的公益广告效果研究》,《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4期。
  • 袁光锋:《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
  • 杨若文、朱希良、郑国琪:《新闻情感信息与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探讨之七》,《今传媒》2008年第11期。
  • 王晶红、张骏德:《谈灾难新闻中的情感因素与媒介表达——以5·12汶川地震为个案》,《新闻记者》2008年第7期。
  • 杜骏飞:《发展理性指引下的情感新闻——以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为例》,《视听界》2007年第6期。
  •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桓译,华夏出版社,1999。
  •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
  •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 〔美〕哈里斯:《媒介心理学》,相德宝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 〔英〕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Scheff,Thomas J.,“Shame and self in society,” Symbolic Interaction 26(2003).
  • Scheff,Thomas J. and Retzinger,Suzanne M.,Emotions and violence:Shame and rage in destructive conflicts (MA:Lexington Books,1991).
  • McGaugh,J.L.,“The amygdala modulates the consolidation of memories of emotionally arousing experiences,”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7(2004).
  • Levine,L.J. & Pizarro,D.A.,“Emotion and memory research:A grumpy overview,” Social Cognition 22(2004).
  • McCombs,M. & Shaw,D.,“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oion Quarterly 36(1972).
  • Katz,E.,Gurevitch,M. & Hass,H.,“On the use of the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 American Sociologist Review 2(1973).
  • Davison,W.P.,“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1983).

传播心理学视角下的情感理论机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5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符号心理互动理论
    1. 一 理论概述
    2. 二 相关理论介绍
      1. (一)符号互动论中的情感理论
      2. (二)心理分析与情感互动理论
    3. 三 小结
  • 第二节 传播心理分析理论
    1. 一 理论概述
    2. 二 相关理论介绍
      1. (一)传播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路径
      2. (二)传播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情感议题
    3. 三 小结
  • 第三节 媒介心理效果理论
    1. 一 理论概述
    2. 二 相关理论介绍
      1. (一)受众态度和行为层的影响研究:劝服理论
      2. (二)受众认知层的影响研究:议程设置理论与涵化理论
      3. (三)受众主动选择或接受的研究:使用与满足模式和第三人效果理论
      4. (四)媒介应用中的情感因素与传播效果研究
    3. 三 小结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