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情感的多元视阈研究展望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
  • 张晓渝:《休谟与康德:动机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之分及其当代辩护》,《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4期。
  • 王淑芹:《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追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 韩彩英:《略论启蒙运动时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学理论》2018年第10期。
  • 李翔:《警惕“后情感主义”在电视传播中的蔓延——从〈密室疗伤〉、〈百科全说〉停播谈起》,《新闻实践》2010年第9期。
  • 郭立东:《事实-价值问题上的情感主义理论》,《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 熊未未:《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情感路径探微》,《教育界》2017年第27期。
  • 成伯清:《情感的社会学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 明海英:《情感社会学:通过情感透视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2日,第2版。
  •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
  • 邵力、乔墩:《网络热点事件微博评论中的情感冲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 徐晨耀:《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印刷学院,2019。
  • 边燕杰、肖阳:《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社会》2014年第4期。
  • 蔡皖东:《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 何哲:《网络社会治理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及治理策略》,《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
  • 〔美〕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Watson,D.,Clark,L.A. & Tellegen,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988).
  • Peacock,E.J.,Wong,PTP.,“The Stress Appraisal Measure (SAM):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cognitive appraisal,” Stress Med 3(1990).
  • Ochs,Elinor,Living Narrativ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 Bylsma,L.M.,Taylor-Clift,A. & Rottenberg,J.,“Emotional reactivity to daily events in major and min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011).
  • P.Ekman,W.Friesen,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Facial Movement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8).
  • James A.Coan,John J.B.Allen,“Handbook of Emotion Elicitation and Assessment,” Emotion Elicitation 1(2007).
  • James C.White,M.D.,Reginald H. & Smithwick,M.D.,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atomy,physiology and surgical applicat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1).
  •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
  • 张晓渝:《休谟与康德:动机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之分及其当代辩护》,《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4期。
  • 王淑芹:《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追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 韩彩英:《略论启蒙运动时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学理论》2018年第10期。
  • 李翔:《警惕“后情感主义”在电视传播中的蔓延——从〈密室疗伤〉、〈百科全说〉停播谈起》,《新闻实践》2010年第9期。
  • 郭立东:《事实-价值问题上的情感主义理论》,《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 熊未未:《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情感路径探微》,《教育界》2017年第27期。
  • 成伯清:《情感的社会学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 明海英:《情感社会学:通过情感透视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2日,第2版。
  •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
  • 邵力、乔墩:《网络热点事件微博评论中的情感冲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 徐晨耀:《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印刷学院,2019。
  • 边燕杰、肖阳:《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社会》2014年第4期。
  • 蔡皖东:《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 何哲:《网络社会治理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及治理策略》,《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
  • 〔美〕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Watson,D.,Clark,L.A. & Tellegen,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988).
  • Peacock,E.J.,Wong,PTP.,“The Stress Appraisal Measure (SAM):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cognitive appraisal,” Stress Med 3(1990).
  • Ochs,Elinor,Living Narrativ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 Bylsma,L.M.,Taylor-Clift,A. & Rottenberg,J.,“Emotional reactivity to daily events in major and min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011).
  • P.Ekman,W.Friesen,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Facial Movement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8).
  • James A.Coan,John J.B.Allen,“Handbook of Emotion Elicitation and Assessment,” Emotion Elicitation 1(2007).
  • James C.White,M.D.,Reginald H. & Smithwick,M.D.,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atomy,physiology and surgical application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1).

情感的多元视阈研究展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0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情感:一种社会进程中的理论范式变迁
    1. 一 理论范式:一种社会演进的解释模型
    2. 二 理性主义:“以头立地”时代的辉煌和式微
    3. 三 情感主义兴起:情感的社会话语权强化
  • 第二节 情感视野下的对外传播内涵与战略创新
    1. 一 情感视野下对外传播的机遇与困境
      1. (一)置身历史交叉点,遵循国际社会规则
      2. (二)受众群体广泛,历史文化丰富
      3. (三)对外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意识形态排斥性突出
    2. 二 关注情感视野下的传播受众,建设多元参与的传播平台
      1. (一)调整对外传播的受众定位和思路
      2. (二)整合民间资源,转换传播主体
    3. 三 实践情感视野下的对外文化传播,营造高效跨文化传播环境
      1. (一)关注人类整体诉求,保持价值中立
      2. (二)减少意识形态排斥性,倡导文化多样
    4. 四 构建情感视野下的立体传播体系,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
      1. (一)互联网空间里的媒介技术使用
      2. (二)国际赛事与国际活动的集体记忆
      3. (三)情感驱动的公共外交
  • 第三节 跨学科视野下的情感力测量、生产与转化研究
    1. 一 聚焦公共情感的测量,把握冲突
    2. 二 通过个人情感的测量,洞悉幸福
    3. 三 立足共有情感的测量,实现交流
    4. 四 跨学科视野下的展望
  • 第四节 信息时代的情感与社会治理研究
    1. 一 信息时代网络舆情与社会问题
      1. (一)网络舆情
      2. (二)网络社会问题
    2. 二 网络社会的情感治理与相关研究
      1. (一)情感治理
      2. (二)情感测量研究
    3. 三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情感治理策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