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编译所里的历史社会学思考

摘要

本文在梳理民国时期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某些哲学、社会学、唯物史观的讨论的基础上,重点发掘了东西文化论战后被埋没的一位思想家杜亚泉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反思。本文认为,他的反思结合了世界历史视野、对现代性特征和中国社会独特性的考量,达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从此出发,他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思索出了一条社会治理而非社会革命的转型道路。但由于他身处独特的、不稳定的职业场域,而非渐占势力的学术场域和政治场域,因此他的思想最终在东西文化论战后被埋没。

作者

殷亚迪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蔡元培,1984,《书杜亚泉先生遗事》,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六),中华书局。
  • 陈独秀,1993,《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陈峰,2010,《民国史学的转折——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1927~1937)》,山东大学出版社。
  • 陈占江、包智明,2015,《“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5~15页。
  • 单继刚,2008,《社会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哲学研究》第8期,第3~12页。
  • 德里克,阿里夫,2008,《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 杜亚泉,2003,《杜亚泉文存》,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 杜亚泉,2014,《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周月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2009a,《文化的生与死》,刘豪兴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b,《禄村农田》,《费孝通全集》(第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15,《人的研究在中国》,http://www.aisixiang.com/data/82412.html。
  • 冯钢,1992,《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浙江人民出版社。
  • 高力克,1998,《调适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
  • 胡适,1992,《胡适口述自传》,华文出版社。
  • 李大钊,1996,《再论问题与主义》,载《胡适文存》一集,黄山书社。
  • 李大钊,2013,《史学要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 洛克伍德,1997,《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社会理论论坛》第3期。
  • 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 钱穆,1991,《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
  • 陶希圣,1929,《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新生命书局。
  • 王礼锡,1932,《论战第二辑序幕》,《读书杂志》第2卷第2、3期合刊。
  • 王学典,2002,《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 王元化,2000,《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载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东方出版中心。
  • 韦伯,马克斯,2004,《韦伯作品集(V)中国的宗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吴文藻,2010,《论社会学中国化》,商务印书馆。
  • 伍启元,1934,《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现代书局。
  • 余莲,弗朗索瓦,2009,《势:中国的效力观》,卓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余英时,1982,《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载余英时著《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 章清,2004,《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策纵,1999,《“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
  • 周予同,1941,《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第4辑。
  • 朱伯康,1931,《中国社会之分析》,《读书杂志》第1卷第2期。

编译所里的历史社会学思考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2.0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