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佛性三因”诠释方式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

佛性问题是大乘佛教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印度佛教经典的传入,中国佛学家不断对这些经典进行诠释。由于中印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佛学家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理解有所不同。随着阐释佛性的经典译介,中土佛学家对佛性思想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朝时期,众多佛学家根据《大般涅槃经》的文句,着重阐释佛性的“缘了二因”。到了隋代,智者大师开始建构“佛性三因”相结合的诠释方式,并用这种模型解释其他佛学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具缘了之恶”的心性思想,对在中国境域中演绎的佛学思想诠释方法和佛教心性善恶理论有巨大的影响。

作者

田湖 ,哲学博士,江西宗教问题研究中心、宜春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佛性三因”诠释方式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1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南北朝对“佛性三因”的诠释情况
    1. 1.佛性之“正因”
    2. 2.佛性之“缘因”
  • 二 “佛性三因”结合的出现及其原因
    1. 1.“佛性三因”名谓的出现
    2. 2.“佛性三因”相结合的出现
    3. 3.“佛性三因”相结合出现的原因
  • 三 “佛性三因”相结合诠释方式的影响
    1. 1.对佛学“诠释方法”的影响
    2. 2.对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
      1. (1)智者大师以前中国本土心性学说的样态
      2. (2)智者大师对心性学说的建构
      3. (3)智者大师心性论的影响
  • 结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