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中国儿童福利发展战略研究》导言

关键词

作者

尚晓援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儿童福利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儿童福利、社会保护、老年照料、社会政策、公民社会。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程福财,2012,《家庭、国家与儿童福利供给》,《青年研究》第1期,第50-56+95页。
  • 高丽茹、彭华民,2015,《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主题》,《江海学刊》第4期,第111-117+239页。
  • 高丽茹、万国威,2016,《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时代演进、现实框架和改革路径》,《河北学刊》第2期,第182-187页。
  • 黄晓燕、许文青,2013,《事实孤儿社会支持研究:基于三类主体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的实地调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40-49页。
  • 李敬,2012,《看不见的孩子:海外残障儿童的健康兄弟姐妹研究综述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发》,载尚晓援、王小林主编《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84-292页。
  • 李敬,2013,《以“困境儿童”理念来确立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中国残疾人》第9期,第57页。
  • 联合国,1989,《儿童权利公约》,http://www.un.org/chinese/children/issue/crc.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8日。
  • 联合国,2015,《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http://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70-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8日。
  • 刘继同,2003,《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与城市流浪儿童议题》,《青年研究》第10期,第33-38页。
  • 刘继同,2005,《国家与儿童:社会转型期中国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青少年犯罪问题》第3期,第4-12页。
  • 刘继同,2006a,《儿童健康照顾与国家福利责任重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中国青年研究》第12期,第51-56+86页。
  • 刘继同,2006b,《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性建设与儿童福利制度的革命性变迁》,《社会福利》第8期,第58页。
  • 刘继同,2006c,《中国青少年研究典范的战略转变与儿童福利政策框架的战略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第1期,第4-11页。
  • 刘继同,2007,《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家庭结构功能变迁与儿童福利政策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第6期,第9-13页。
  • 刘继同、郭岩,2007,《整合儿童健康与儿童福利:重构中国现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学习与实践》第2期,第100-108页。
  • 刘继同,2008a,《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上)》,《青少年犯罪问题》第5期,第13-21页。
  • 刘继同,2008b,《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下)》,《青少年犯罪问题》第6期,第11-21页。
  • 刘继同,2010a,《中国儿童福利立法与政策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特征》,《中国青年研究》第3期,第25-32页。
  • 刘继同,2010b,《中国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脆弱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研究(上)》,《青少年犯罪问题》第4期,第18-25页。
  • 刘继同,2010c,《中国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脆弱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研究(下)》,《青少年犯罪问题》第5期,第15-23页。
  • 刘继同,2012a,《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儿童福利研究历史回顾与研究模式战略转型》,《青少年犯罪问题》第1期,第31-38页。
  • 刘继同,2012b,《中国儿童福利时代的战略构想》,《学海》第2期,第50-58页。
  • 刘继同,2012c,《中国特色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与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构》,《人文杂志》第5期,第145-154页。
  • 刘继同,2013a,《英美儿童福利理论、政策和服务的历史演变与制度特征》,《社会福利理论版》第5期,第2-14页。
  • 刘继同,2013b,《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构建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第4期,第4-12页。
  • 刘继同,2016,《中国部分省、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研究(下)》,《社会福利(理论版)》第11期,第1-7页。
  • 刘继同,2021,《中国现代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制度化建设论纲》,《探索与争鸣》第10期,第140-147,179-180页。
  • 陆士桢,1997,《简论中国儿童福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30-34页。
  • 陆士桢,2001,《中国儿童社会福利需求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6期,第73-77页。
  • 陆士桢、常晶晶,2003,《简论儿童福利和儿童福利政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第1-6页。
  • 陆士桢,2004,《当代中国儿童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基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4期,第18-25页。
  • 陆士桢、王玥,2005,《从美国儿童家庭寄养简史看百年来儿童福利价值取向的演变》,《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第3-7页。
  • 陆士桢,2006,《中国儿童社会福利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第2期,第170-178页。
  • 陆士桢、徐选国,2012,《适度普惠视阈下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体系构建及其实施路径》,《社会工作》第11期,第4-10页。
  • 陆士桢、王蕾,2013,《谈我国弱势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14-20+90页。
  • 陆士桢,2014,《从福利服务视角看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第2-4页。
  • 陆士桢、李月圆,2014,《中国儿童福利服务现状与发展》,载王延中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陆士桢,2017,《建构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体系》,《社会保障评论》第3期,第70-78页。
  • 潘璐、叶敬忠,2009,《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5-17页。
  • 彭华民,2012,《中国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范式演变与制度转型创新》,《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第77-83页。
  • 乔东平、谢倩雯,2014,《西方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东岳论丛》第11期,第116-122页。
  • 乔东平,2015,《困境儿童保障的问题、理念与服务保障》,《中国民政》第19期,第23-25+28页。
  • 尚晓援、李海燕、伍晓明,2003,《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社会福利》第10期,第38-41页。
  • 尚晓援、伍晓明、万婷婷,2004,《从传统到现代:从大同经验看中国孤残儿童福利的制度选择》,《青年研究》第7期,第9-18页。
  • 尚晓援、伍晓明、李海燕,2005,《社会政策、社会性别与中国的儿童遗弃问题》,《青年研究》第4期,第1-5+36页。
  • 尚晓援,2008,《中国孤儿状况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尚晓援、王小林、陶传进,2010,《中国儿童福利前沿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尚晓援、张雅桦,2011,《建立有效的中国儿童保护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尚晓援、王小林,2012,《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尚晓援、虞婕等,2012,《中国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福利支持政策研究》,载尚晓援、王小林主编《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1-152页。
  • 尚晓援、王小林,2013,《中国儿童福利前沿(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尚晓援、王小林,2018,《中国儿童发展研究报告:1978-2018》,北京: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
  • 史耀疆、王欢、罗仁福、张林秀、刘承芳、易红梅、岳爱、Scott Rozelle,2013,《营养干预对陕西贫困农村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0期,第48-58页。
  • 佟丽华、张文娟,2011,《中国未成年人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行政管理改革》第5期,第48-51页。
  • 佟丽华,2015,《监护侵害处理意见:激活“沉睡的制度”》,《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第5期,第76-81页。
  • 万国威、裴婷昊,2019,《迈向儿童投资型国家: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时代转向——兼论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的建设方略》,《社会工作与管理》第4期,第7-13页。
  • 王小林、尚晓援,2011,《论中国儿童生存、健康和发展权的保障——基于对中国五省区的调查》,《人民论坛》第14期,第120-123页。
  • 王小林、冯贺霞,2018,《“一带一路”国家儿童发展指标测量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
  • 姚建龙,2006,《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思路与建议》,《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第60-64页。
  • 姚建龙、滕洪昌,2017,《未成年人保护综合反应平台的构建与设想》,《青年探索》第6期,第5-17页。
  • 姚建平,2008,《儿童福利的三个世界——以流浪儿童为中心的考察》,《青少年犯罪问题》第1期,第4-9页。
  • 姚建平,2015,《国与家的博弈: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史》,上海:格致出版社,第152-162页
  • 姚建平、刘明慧,20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模式研究》,《社会建设》第6期,第14-23页。
  •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2005,《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第73-78页。
  • 易谨,2012,《儿童福利立法的理论基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6期,第25-29页。
  • 易谨,2014,《我国儿童福利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第51-56页。
  • 玉洁、许文青、胡俊峰,2001,《受HIV/AIDS影响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国艾滋病性病》第1期,第91-92+79页。
  • 张克云、叶敬忠,2010,《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特征分析——基于四川省青神县一个村庄的观察》,《中国青年研究》第2期,第55-59页。
  • Carneiro,Pedro,and James Hechman. 2003. “Human capital policy.” NBER Working Paper No.9495. Accessed February 20,2018.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34544.
  • Chen,Lijun,Dali Yang,and Qiang Ren. 2015. Report on the State of Children in China. Chicago:Chapin Hall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ccessed Dec. 16,2017. https://www.chapinhall.org/wp-content/uploads/Chapin_CFPSReport2016_ENGLISH_FNLweb-1.pdf.
  • Esping-Andersen,Gosta.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Freymond,Nancy,and Gary Cameron. 2006. Towards Positive Systems of Child and Family Welfar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 Protection,Family Service,and Community Caring System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Shang,Xiaoyuan. 2009. “Supporting HIV/AIDS affected families and children:the case of four Chinese coun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8(2):201-212.
  • Shang,Xiaoyuan,and Karen Fisher. 2013. Caring for Orphaned Children in China. Lexington Books.
  • Shang,Xiaoyuan,and Karen Fisher. 2015. Disability Policy in China:Child and Family Experiences. Routledge.
  • Shang,Xiaoyuan,and Karen Fisher. 2017. Young People Leaving State Care in China. Policy Pr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 Shonkoff,Jack,and Deborah Phillips,eds. 2000. From Neurons to Neighborhoods:The Science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 UNICEF. 2016. “Cognitive capital:investing in children to generate sustainable growth.” UNICEF East Asia & Pacific. https://www.unicef.org/eap/reports/cognitive-capital-investing-children-generate-sustainable-growth.

《中国儿童福利发展战略研究》导言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5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研究背景
    1. (一)儿童福利研究:从改革实践到发展战略
    2. (二)研究目的
    3.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 理论框架: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儿童福利的类型研究
    1. (一)历史唯物主义
    2. (二)类型研究
    3. (三)部分普惠——中国儿童福利的未来模式
  • 三 研究视角
    1. (一)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本的视角
    2. (二)基于儿童权利和生命周期的视角
    3. (三)社会平等和社会包容的视角
  • 四 研究方法
    1. (一)数据收集方法
    2. (二)分析方法
  • 五 本书结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