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抗“疫”实践与保护传承

摘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过去两年,文化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面临困境。在这样的特殊情境下,非遗传承人不仅以“遗”抗“疫”,用作品为疫情阻击战鼓呼,更于危机中遍寻机遇,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拓展非遗的生命维度。本文从全国非遗“战疫”的图景中撷取独具“消灾祈福”民俗文化内涵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对其生动丰富的“抗疫”主题实践及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窥探非遗的创造性生产与转换,对非遗在当前的活态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者

张卓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与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抗“疫”实践与保护传承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6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新冠肺炎疫情下非遗传承人群的集体表达
  • 二 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的“抗疫”实践及其特征
    1. (一)个体记忆和家国情怀统合
    2. (二)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互补
    3. (三)神话形象同现实人物并设
  • 三 以“遗”抗“疫”的内生动力
    1. (一)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 (二)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3. (三)“互联网+非遗”赋能疫情期间文化传承
  • 四 后疫情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
    1. (一)多元政策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政府主体助力非遗发展
    2. (二)强化地方协同意识,打通非遗保护传承“最后一公里”
    3. (三)从传承人到传承人群,“一枝独秀”还需破圈“全面开花”
    4. (四)激活民间文化主体性,发掘文化内生性力量
  • 五 结语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