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北京市“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探索“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成果转化,从政府评价、大数据评价角度,分别对应市区和街道两个层面,分类设置评价指标,一方面从城市格局、职能条线、基层治理单元方面推进全面认知,精准认知政府作为、市场行为、社会参与对于民生服务保障的影响程度,全面认知全市“五性”发展的均衡性;另一方面辅助城区、街道了解辖区内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认清自身短板、优势和群众需求,为提高民生保障质量提供实际的操作标准和政策建议。本文提出,为了更好地利用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各项公共服务政策的目标群体、服务标准、推进机制,特别是理顺政策措施的逻辑关系,增强政策体系的科学性。

作者

陈建领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管理学博士,研究员、高级政工师。
唐志华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建设综合协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向德行 ,北京市总工会机关党委一级调研员。
秦涛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建设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韩亚楠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社区部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
Chen Jianling
Tang Zhihua
Xiang Dexing
Qin Tao
Han Yanan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北京市“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3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形成生动实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2. (二)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政府工作机制创新,实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工作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3. (三)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的重大举措
    4. (四)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完善首都社会动员体制机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 三 北京市、区“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 1.幼有所育
    2. 2.学有所教
    3. 3.劳有所得
    4. 4.病有所医
    5. 5.老有所养
    6. 6.住有所居
    7. 7.弱有所扶
    8. 8.便利性
    9. 9.宜居性
    10. 10.多样性
    11. 11.公正性
    12. 12.安全性
    13. 13.社会评价
  • 四 街道层面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探索
    1. (一)开展街道层面“五性”大数据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1. 1.街道治理需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指引和效能评估
      2. 2.聚焦“五性”开展街道综合评价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
      3. 3.聚焦“五性”开展街道大数据评价进一步补充完善“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4. 4.聚焦“五性”开展街道大数据评价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工作精细化水平
    2. (二)指标选取原则
    3. (三)大数据指标构成
      1. 1.服务便利性
      2. 2.空间宜居性
      3. 3.城市安全性
      4. 4.社会公正性
      5. 5.生活多样性
      6. 6.社会综合评价
    4. (四)监测评价结果的成果运用转化思考
      1. 1.监测评价结果对于基层民生建设的成果转化
      2. 2.监测评价结果对于城市治理的制度性成果转化
  • 五 相关政策建议
    1. (一)抓好指标体系运用
    2. (二)完善基层绩效考评
    3. (三)加强民意调研反馈
    4. (四)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5. (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