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及评价

摘要

北京已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世界科技创新地区的角逐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报告基于创新动力、竞争潜力、辐射张力模型,结合国内外影响因素和产业生态关联,构建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该指数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反映了近10年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城市竞争潜力变化以及对周边省市创新的影响。在对指数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坚持开放政策、加强科研人员保障以及优先重点领域发展的建议。

作者

贾晓俊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主持各类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税务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权威期刊或报纸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赵月皎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李竞成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劲、杨硕、吴善超:《科技创新人才能力的动态演变及国际比较研究》,《科学学研究》2022年第7期。
  • 洪群联:《创新合伙人模式:理论探讨与区域实践——北京市海淀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路径探索》,《科技管理研究》2022年第3期。
  • 郑林昌、顾燃、张亚楠:《科技创新国际化指数评价与分析》,《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9期。
  • 王贻芳、白云翔:《发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领国际科技创新》,《管理世界》2020年第5期。
  • 王子丹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21年第1期。
  • 杜德斌、何舜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组织结构》,《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2期。
  • 闫仲秋:《以全面创新改革引领京津冀协同创新》,《北京观察》2016年第11期。
  • 钱智、李锋、李敏乐:《找准自身优势,体现国家战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高层专家咨询会议”综述》,《科学发展》2015年第6期。
  • 王彦博:《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期。
  •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报告》,2021。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及评价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4.9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涵
    1. (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特征
      1. 1.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聚集
      2. 2.多元人才汇聚
      3. 3.金融系统支撑
      4. 4.服务保障完善
      5. 5.创新企业聚集
      6. 6.企业家才能突出
    2. (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模式比较
  • 二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编纂
    1. (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综述
    2. (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标模型
      1. 1.全国创新动力源泉
      2. 2.国际创新竞争潜力
      3. 3.国内外创新辐射张力
    3. (三)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
      1. 1.创新产出
      2. 2.创新环境
      3. 3.生态环境竞争力
      4. 4.人文环境竞争力
      5. 5.产业环境竞争力
      6. 6.国内辐射力
      7. 7.国际辐射力
    4. (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编制
      1. 1.数据标准化处理
      2. 2.权重设计
      3. 3.指数计算
  • 三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分析
    1. (一)创新力分析
    2. (二)竞争力分析
    3. (三)辐射力分析
  • 四 增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功能建议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