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摘要

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大陆有关朝鲜战争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抗美援朝战争置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与战争的脉络中加以重新审视。所谓“20世纪中国的革命与战争的脉络”是一种“内部视野”,它为我们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政治决断及其形成提供了线索。这个“内部视野”与其他的“内部视野”在相互纠缠、并置和冲突中共同构成了那一时代政治生成的动力。在东北亚的内部分断、割裂和对抗持续的过程中,需要寻找突破这一格局的政治能量,在这个意义上,不能仅仅在国家利益的范畴思考战争,还需要在政治决断得以形成的历史脉络中探索其进程。本文分析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有利”的历史条件,以及从人民战争转向国际主义联盟战争的政治意义。本文指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经论证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作为政治范畴的人民战争最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命题;但伴随20世纪的终结,战争与其说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毋宁说是政治失败或消失的后果。帝国主义意味着战争这一命题仍然正确,但由战争促发革命不再是现实。我们时代盛产的是去政治化的战争形式,它既不能体现人的决定作用,也无法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从而难以在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运动中产生类似于60年代西方社会的反战运动与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那种相互激荡和有力支持。这正是我们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所在:即便在核威慑成为现实后,抗美援朝战争和随后爆发的越南战争也并没有像奥威尔设想的那样陷入冷战,而是以热战的形式展开了为争取和平而战的政治进程。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5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有利”: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条件
    1.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新中国
    2. 朝鲜战争与中苏关系问题
    3. 冷战体制的确立与去冷战的契机
  • 人民战争转向国际主义联盟战争的政治意义
    1. 作为政治范畴的人民战争
    2. 国防战争与国际主义战争
    3. 核威慑下的第一场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还是物
  • 并非结论:停战体制与去政治化条件下的战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