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根据地哲学与历史结构意识

摘要

日本战败之后,对于竹内好这一代人而言,最为痛切的思想课题是如何改造战后的日本社会。以《毛泽东评传》为中心,竹内好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文,并在20世纪50年代参与了若干关于中国革命与毛泽东思想的讨论,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挑起了一场关于翻译毛泽东《矛盾论》的论战。这些著述形成了竹内好著作中一个相当成型的作品群,其核心在于《毛泽东评传》中的一些基本假说。通过对这些假说的解读,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政治家跃然纸上,而透过竹内好笔下这位独特的政治家,竹内好给出了他关于中国革命的富有个性的解释。竹内好阐发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区分和矛盾转化思想,认为这种抓住主要矛盾、促使矛盾转化的观念,与中国革命的性格有关:这是一种“永远革命”的观念。这种永远革命的观念并非毛泽东的独创,它也体现在孙中山的思想中,竹内好并且断定,这是萌生于中国儒教大同思想(他称之为原始儒教的终末论)的永续的事业。借助于对毛泽东矛盾转化思想的解释,竹内好把自我否定方式这一命题历史化了,并把它解释成了具体的社会革命过程,即根据地建设的过程。本文指出,竹内好代表了日本讨论中国革命与毛泽东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即通过对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深度提炼和转化,寻找一些具有普遍原理性的要素,并把它们转化成对日本思想状况的反思和重建。竹内好通过《矛盾论》翻译的论战,从毛泽东“与诡辩一线之隔”的辩证法思想中读出了最有摧毁教条主义理论原教旨和非主体知识生产方式的强大思想能量。对于竹内好而言,读出毛泽东辩证法精神的内涵,则显然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时刻。继发现鲁迅思想的“黑洞”之后,竹内好又一次找到了“永恒”。

作者

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根据地哲学与历史结构意识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9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